许多年以来,有太多人受够了国货不争气的窝囊,格外偏爱起洋品牌。悲摧的是,擦亮眼睛以后,又发现有太多洋品牌,同样在干着坑蒙拐骗的丑事,而且,许多还是专门欺骗中国人。
最近,有一家洋品牌因此挨了一记“耳光”。这家企业就是着名的耐克体育公司,它的同一款篮球鞋,不仅价格高出国外500多元,而且在国外销售的双气垫到国内变成了单气垫。这次,工商部门没有再给这家洋品牌面子,开出了487万元的罚单。
这事赢得无数消费者激赏的掌声。因为这是针对洋品牌在中国市场 “双重标准”的首张罚单,人们希望,这件事能够成为一个范例,从此开创抵制洋品牌“双重标准”的新局面。
这是因为,有太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立即就“变脸”了,厚外薄内,搞起“双重标准”,失去本应有的公平正义的”中国心”,把把中国消费者当成了“小白鼠”。
从生活日用品到电子产品,到食品领域到汽车行业,中国消费市场是洋品牌双重标准歧视的重灾区。当然,这种“双重标准”,是指“欧美版”远高于“中国大陆版”,在产品质量、配置、服务以及上市时间上,都对中国消费者有着特定的“身份歧视”。
哈根达斯冰激凌、星巴克咖啡在美国都属于“地摊货”,价格很便宜,到中国后就价格倍增,成为“高档货”;迪奥、路易威登、阿玛尼等众多国际品牌,很多都是在欧美市场下架了的,而且经常被抽出不合格;汽车售后服务和保证期限的差异性歧视伤害了太多中国车主的心,甚至问题车在中国的召回都要比国际市场慢半拍。
要还原这一切背后应有的公平与公正,扔向洋品牌的罚单,肯会像雪片一样飞,应该回到中国消费者口袋的补偿,也应该有太多太多。很遗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贴在耐克公司丑陋脸上的首张罚单。更多犯着同样错误的洋品牌,依然平安无事,依然安之若素。
接下来,还能有多少满足人们期待的正义之手伸出来,打向那些无良的洋品牌呢?对此,恐怕很多人都难以乐观起来。要知道,应该对洋品牌下狠手的,不只是工商部门一家。一些无良外企制造过太多的罪与罚,还需要诸税务、环保、法律等部门齐出手。要让这些公共管理部门都能站出来为公众撑腰,要经历怎样复杂艰难的话语权博弈,不难想象。
而消费者没有话语权,不就是洋品牌胆敢在中国市场搞“双重标准”的根本原因吗?
洋品牌的无良,甚至无耻,令人痛恨。可是,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格外偏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就算看到洋品牌劣质丑陋的一面,还是会抱着“两害相权取其轻”心态,固执选择洋品牌。对此,板子不能总打着消费者心理不健康上,国货太不争气,才是根本原因。
想想国产婴幼儿奶粉曾经坑惨了多少家庭,也就理解国货不自强,洋品牌有市场这种无奈现实了。面对问题国货,消费者维护都往往都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三聚氰胺事件过去那么久,相关赔偿仍然没能真正回到消费者手中,不就是消费者话语权缺失的最好体现吗?
相对于国货,消费者针对问题洋品牌的维权,会更难。要知道,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抛给洋品牌的诱饵,就是“超国民待遇”。而且,对这些洋品牌的监管也格外宽松。商家是无利不起早,有空子必钻,制作“中国标准”的背后,就是商家节省巨大成本,获得巨大利润。此外,遏制这种“双重标准”的法律武器,国内外的火力表现也很不同,从惩戒力度看,很多时候完全就是鸟枪土炮与洋枪洋炮的威力差别。
这一切,都让养大的小猫变老虎,回过头再啃一主人一口。于是,越来越多的洋品牌渐渐失去了公平正义的“中国心”。
改变洋品牌“超国外待遇”的待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去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现在要走的路,都是很长很长的。我们在分析这些制度措施的时候,往往忘记最本质的问题,最大程度实现消费者的公共利益,就必须最大程度满足公共话语权的实现。
现在消费者的话语权正在遭遇既得利益捆绑,正在面对行政权力的阻挡,而所有这些捆绑与阻挡,说到底,这些都是以透支消费者权益为代价。没有话语权的中国消费者,在洋品牌面前,要摆脱做“冤大头”的角色,实在太难了。
洋品牌正在集中暴露出“鬼子来了”的丑陋与可怕,这实际上都是我们市场秩序失去公平竞争与法治保障,处于监管失灵的状态种下的恶果。抵制洋品牌“双重标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需要面对制度完善、政府监管与执法失灵的种种困境,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要靠公共话语权来落实,考验的,也还是当前民主、法治与文明进步程度与进步速度。
因为这种进步有多大,有多快,消费者的话语权提升空间也就有多大,有多快。抵达了一定程度,洋品牌“双重标准”也就自然瓦解。也只有等到中国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话语权真正提升了,才能帮助洋品牌生长出一颗公平正义的“中国心”。
对洋品牌开出首张罚单之后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