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给中国互联网注入了一股新活力,一时间国内团购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尽管国内团购市场前景“春意盎然”,但也无法避免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在资本驱动下,与自降门槛时埋下的隐雷被引爆后,当初的“千团大战”的雄浑气势早已面目全非,整个团购行业生存状态“怎一个‘乱’字了得”?
先看一组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最新数据,它如实反映现今国内行业的生存状况:团购数量从2010年最高时的6100多家衰减到今年9月份的2870家,正保持着每天平均消失5.9家的惊人速度;成交总额环比下降超过11%。此外,团购网站裁员、高管离职、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发生博弈等消息层出不穷。就连名列前茅的几家团购网网站也不例外,继拉手网CEO吴波被投资人“架空”之后,上周,24券也面临类似问题,至今仍处于“休克”状态。好景不长,以上的足已说明目前国内团购行业面临乱象丛生的境地。
究其原因,笼统地看除了宏观层面的外部原因——市场、竞争、法律;微观层面就内部原因——团队、管理、价值观。相信这些都可以廊括其中,而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何种关系?
无序竞争,深化危机
两年多的时间,团购经历短暂“盆井式”增长后又陷入“昭潭”,作为一个生命力旺盛,但发展却如此坎坷的新兴行业,难免使人产生困惑。正因为团购的新、年轻,在刚被引入国内后就立马出现了“羊群效应”,跟风模仿者不在少数。团购模式的可复制性强,市场需求大,成为模仿者们进入的根本动机,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团购行业的进入门槛,加之当时这一模式也受到资本的追捧,使得团购网站在国内迅速蔓延。
团购行业并非前程无忧。一方面,由于此行业兴起的时间本来不长,固然在之中缺乏明确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因为各团购网站自身条件的差异及经营能力存在悬殊,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一旦竞争者增加,在本不成熟的行业市场环境中为了求生,就会各尽其招,挺冒“道德风险”。美团网CEO王兴就曾曝出行业“潜规则”:团购网站提高打折商品原价以凸显打折力度、虚增参团人数已造成商品热销的假象。另外,不少团购网站在选择线下商户合作时自降门槛,对线下商家要求把关不严,使得劣质产品和服务流入消费者手中。团购用户投诉率高,投诉问题解决率底已成行业诟病。线下商家和团购网站之间互拖欠账款的博弈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得不提,国内团购网站的发展方式有待考量。据团800联合创始人胡琛透露,去年团购网站的毛利率大概维持在5%~8%,远低于Groupon40%~50%的毛利水平。原本低毛利就要依靠规模来取胜,但转化为订单的流量,主要来源于重金推硬广告或从百度竞价排名等方式。而线下也不节制成本,为了抢夺大商户,团购网站竞标,此外还使出:预付款包销,倒贴加送广告的“杀手锏”;为了迅速在全国扩张,团购行业争抢人才,不断壮大线下队伍,直接带来后果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缩减利润空间。
在这般缺乏道德契约精神,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的体制之下,已显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之端倪,相关监管部门更多情况下只是充当“事后诸葛亮”。而恶性循环,随着资本热潮的冷却,团购行业丧失资本推手,更是雪上加霜。
大B盛行,O2O何以突围?
提及团购,很多人喜欢用一个听起来很时髦的词——O2O,这词是不是说明团购已成为潮流,不如一纸图文观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今年二季度开始到三季度团购市场份额总体增速放缓,6月份和9月份环比均出现负增长现象,特别是9月份,在迎来8月份团购交易总额在创出21.1亿新高后,突然下泄,但总体看来购买人次和开团期数任保持着稳定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平均客单价在总体增长速度放缓的同时,却有了明显提升。这都说明团购的发展速度在减缓,但渗透率仍在提高。笔者预计,今年第四季度,随着冬季的到来,又有十一黄金周和圣诞等节日的刺激,季节性消费会有所增长,同时迎来新一轮团购的小高潮,届时团购单月交易总规模最高增长,保守估计能达22亿元。
由图<2>看到,团购结构中,无论是交易总额的平均占比情况还是购买人次的平均占比情况,服务类产品都远大于实物类产品。反映了国内团购主流是服务类产品。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
首先要认识一点,O2O在国内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模式,而成了各电商的营销利器!无论你打开哪家电商的网站,基本上都会在显眼的位置看到团购在它那已独成单一频道。国内团购网站中的前五甲就被大B系中的聚划算、京东团购占据两席。相比之下,并非专注团购的大B们有实物服务的优势,在用户选择趋于多样性的情况下,更能满足用户“面”的需求;而专注团购的网站没有供应链、仓储等实物服务优势,但满足了用户地域性服务“点”的需求。尽管如此,但在“一个月,总有那么30天搞促销活动!”的大B盛行的当下,电商价格战噱头早已掩盖团购折扣的声音,用户关注的难免有所偏移。团购本来的价格优势,现已成“明日黄花”。去花更多的成本、冒更大的风险去打造能和大B们竞争的B2C体系,还是专注“点”的需求?当然,术业有专攻,团购网站们更愿意选择后者。美团之所以是团购网站中目前最稳健的一家,就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服务类产品上,占其全部交易额的95%。这已给出团购网站如何在电商激烈竞争环境下如何突围的答案。
寻解O2O最佳方程式
聚美优品,早已经历寻解O2O最佳方程式的这一过程。从专注女性化妆品的限时团购,到转型化妆品B2C。创始人陈鸥在接受《创业邦杂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已远离了团购的不靠谱、团购的恶性竞争,现在聚美的本质是B2C,团购只是一个页面展示形式而已,我们做的其实是现实促销。”除了印证笔者上文观点外,至少还说明一点:垂直类团购网站迟早会面临成长瓶颈。
尽管现阶段,团购发展乱象丛生,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对国内团购行业的发展前景依旧看好。看好理由:1、潜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据艾媒咨询数据预测,2012年整体O2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86.8亿元,年增长率为75.5%,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4.5亿。2、基于上一理由,以社交化、移动化、LBS为切入口的本地化团购服务大有作为。据TechFrom数据显示,高达81%的用户购买产品之前征询和查看社交网络朋友的建议和观点,而50%的用户购买东西基于社交好友的推荐。另据《21世纪财经报道》报道,在国内不到三千家的团购网站中,拥有手机客户端并支持手机购买的团购网站只有10家左右,仅占团购网站的0.3%。很显然,移动战略已被大部分团购网站忽略。
现状却是如此,以糯米网为例。在今年3月底,人人公司副总裁、人人无线总经理吴疆透露人人网用户数已超过两亿,其中移动终端活跃用户超过总用户数的1/2。而人人网旗下的糯米网,2012年Q2季度交出的成绩单:糯米网为人人网贡献了360万美元的净营收,环比增长44%,仅占总收的8%,但亏损额达到720万美元,占整体亏损额的1/3,同比亏损扩大60%。与之相比,移动用户端用户数为4000万的大众点评团购,交易规模却却远高于糯米网。但也并不代表像大众点评、58同城、赶集网等这样本身具备本地生活信息服务优势的网站一定就会取胜。
社交化、移动化抑或LBS在于O2O的结合中很难权衡孰轻孰重,核心只是通过技术驱动服务质量的提升。所以,“社交化+移动化+LBS”是不是020的最佳方程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结语:回到文章开头,最初的Groupon模式在每个城市限时限人的“一日单团”,而繁殖到中国,在本土化环境的自然进化下,早已变得颇具“中国特色”。乱象丛生,也是情理之中,不乱反而不正常。但不管怎么乱,在经过大浪淘沙地沉淀之后,会予以证明,市场只需要那么几个佼佼者!
文/李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