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
【提要:250年前,亚当·斯密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通过提高分工效率,英国工人在制作扣针这一特定产品过程中,至少可以提高240倍工效。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在2005年,一个好莱坞创造的产值相当于全中国电影行业的92倍;即使是在2011年,好莱坞的效率相当于全中国电影产业的23倍!】
现在,全中国最大的热门话题之一是搞“创意产业园”,大家热衷于建设创意产业园。在世界范围内,要说创意产业,就笔者所知,迪斯尼、太阳马戏团都是典型的成功创意产业。而好莱坞则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好莱坞的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堪称典范)的杰出代表。但是,稍不小心,这一轮建园过程就成为“圈地运动”和“盖楼运动”,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根本原因在于,宏观上的行业规划,微观上的行业内部分工协作以至于产业链的形成,最终无法打造价值链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重点从分工协作角度做一些分析。
从经济思想的源流上讲,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早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322年)时代就产生了,他说:“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举动,而是习惯。”在这里,人们“习惯”做某件事情就是一种自然的分工。之后,亚当•斯密谈到过分工,马歇尔讲过分工,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也把分工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探讨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早在1776年3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分工和专业化使产品单位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国民财富增长;第二,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与专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在180年之后,也就是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豪塔克(Hendrick S. Houthakker)在一篇名为“经济学与生物学”的论文中指出:没有任一个经济学分支不会因对分工的进一步分析而得益。茅于轼先生指出:从信息理论看,分工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在分工社会中,专门从事某一生产的人,只管钻研自己有关的生产技术,而不必去过问别的知识。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他可以不问其它而专门创造并积累自己的生产知识。当社会内每一个都如此做的时候,整个社会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可以成亿倍地扩大。杨小凯教授指出制度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改变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积累的资金既可用于购置设备改进生产技术,也可用于支付交易费用,试探新的制度安排。当社会进入到一种制度,其中分工利益的增量大于交易费用的增量时,分工有正反馈作用,于是发生经济起飞。这种解释显然超越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它强调了现存的制度不是外在且事先给定的,而是节约交易费用扩大分工利益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深化达到的某一阶段。
制度制约和制度创新一直是微观领域的关注重点。杨小凯教授的分析结论是:现存的制度不是外在且事先给定的,而是节约交易费用扩大分工利益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深化达到的某一阶段。这说明制度必须不断地自动调整、更新。
好莱坞剧组就像一台高效的现代化机器,只不过各个零部件都由人组成,但每个零部件环环相扣,可以生产出你想要的任何产品。”好莱坞的出片速度让各国电影人羡慕,虽说影片不是部部皆精品,但至少不会在情节上有大的漏洞。其实,这得益于制作好莱坞影片的精密流水线。在这个特殊的流水线中,制片人是主宰。他们将题材选定、剧本写作、导演设计乃至影片摄制和剪辑的所有大权独揽怀中,从而让影片制作有条不紊地按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根据好莱坞的制作流程,一部影片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构思而并非完整的剧本。当构思得到电影公司的认可后,就由专人将其细化,搭好整部影片的框架,让整部戏有一个总体的轮廓和基调。然后,再将构思扩展成一个大纲。总体思路通常构思只有半页或1页,而大纲则可能长达5页至10页。有了大纲,制片人就开始雇用编剧将大纲发展成剧本。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都有庞大的编剧队伍。他们虽然不是全才,但绝对是专才,都能出色地完成流水线上属于自己的工作。好莱坞的编剧分工非常细致,有的只管写对白,有的负责编情节,有的着重人物勾画,他们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道程序,随时可以替换。顺序大致为:编剧部的编剧首先把故事情节编好。噱头部的编剧再加入笑料。随后,专门负责写对话的编剧再把对话写出来。
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剧本难免会有纰漏,而且,通常剧本初稿完成时,导演和主演尚未确定,影片开拍时,大牌导演和演员还会对剧本进行改动。这时,“剧本医生”登场了。“剧本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剧本的漏洞进行修补和完善,增加对话或细节,最终让剧本达到逻辑合理、情节丰满。除了“治病”,“剧本医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消除制片方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一部大片,制片方动辄投入上亿元,若在剧本上花钱太少会让制片方心里发虚,对影片底气不足,这时,请身为名家的“剧本医生”为剧本动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踏实。虽然很多影片因为“剧本医生”的妙笔而晋升经典,但“剧本医生”一直是无名英雄。他们多是名家,很多拿过奥斯卡最佳编剧或提名,这种工作类似于名人走穴,他们都是冲着钱来的,毕竟二三十万美元的周薪还是极具诱惑力的。为了避免过于出格,好莱坞产品一般表现为中庸、无过、成分组合恰到好处,仿佛是麦当劳快餐。
好莱坞梦工厂拥有一个庞大的剧本流水线生产程序,其中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情节模板数据库。设计者可根据需要设定程序,从中调用相应的情节片断,然后电脑自动演绎组合这些环节,就形成了一个故事。好莱坞影片的流水线分工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细致程度。
恐怖片是好莱坞的一个主要片种,为保证拍出的片子的恐怖效果够分量,有专人负责测定恐怖效果。27岁的迈克·哈里斯就是好莱坞著名的恐怖片检测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刚出炉的恐怖片。迈克有一个特点,他一看到惊险镜头就两眼发直,有时还吓得大叫或抱头躲藏。当迈克看片时,他的表情被全程记录下来。制片人据此判断影片的惊险效果,若迈克看时面无惧色,制片人就命令导演和演员返工。由于工作出色,迈克被奉为“最理想的恐怖片测定专家”。
好莱坞梦工厂的强项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因此,它有资金和人才团队实力完成大制作,《木乃伊Ⅲ》在新疆拍摄的戏只占全片的一分钟,但剧组工作人员却有上百人,其中从上海来了30人,其他人员都是新疆的。这些人都住在吐鲁番最高档的四星级酒店里。剧组器材都是从上海托运来疆的。据工作人员介绍,《木乃伊Ⅲ》剧组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剧组,所有工作人员加起来达2000人,其中美方工作人员有400多人。剧组内有职务的人有500多名,每个部门都分设中方和美方负责人各一名。剧组的副导演有近百人,分管现场、群众演员、大场面等,重要部门还配有多名导演助理,导演基本上每人配有一名翻译。整个剧组的用车大约为360辆,包括越野车、大型房车、救护车、餐车、厕所车、油罐车、垃圾清运车等。剧组的后勤工作也非常人性化,配备了专门的茶水工,为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热咖啡、纯净水、茶等。在内地拍摄时,剧组还支起300多顶帐篷,供群众演员休息、换装。
2005年,好莱坞的产值为230亿美元,而同年中国电影产业产值仅为2.5亿美元。2011年,好莱坞的产值为350亿美元,而同年中国电影产业产值大约为15亿美元。中国创意产业受到猖獗的盗版和知识产权问题严重制约。
流水作业的美中不足在于:从票房、观众角度、从流水线上一环套一环的生产模式和工业化的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在好莱坞,艺术创作完全不可能。紧张的流水线作业让导演们没时间去追求艺术。好莱坞明星赫尔曼·维恩堡就曾说:“不论送进好莱坞作坊的是什么,出来的全都一样。这是一个绞肉机,它可以绞牛肉和板油、野雉和萝卜、玫瑰油和比利时奶酪,可绞出来的全是一模一样的大杂烩,但现在却很好地满足了如此多人的口味。”
(作者说明:关于好莱坞分工协作与效率参考了国内专家鑫可、叶富伟的报道和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