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
我们曾经把凯恩斯先生的《通论》说成是,在远景经济依据下一般的相互依存的理论。意思就是说,它明确地包括了整个经济体系;这个经济体系是用了少数几个量值来说明的,而这些量值是借助于几个容易理解的关系相互联系起来的。这一明确的一般性,使凯恩斯理论体系与其他的经济循环理论卓然不同;而后者只是提供了局部的情形,有意或无意地把它们自己限制在某些个别的关系方面,并把这些关系认为是关键性的,而其余方面则被隐藏起来,让读者从一般经济理论的依据中去填补事体系具有确定意义时所必要的但缺少的关系。
2、总量分析和微观分析
凯恩斯体系是在宏观经济概念的依据下构成,它的基本论据所由组成的是与整个社会有关的一些复杂量值,如国民总收入、储蓄、投资、总的实际需求、价格水平等。凯恩斯理论,就它的宏观经济性质来说,跟多数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相同的。一种以说明整个社会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理论,如果要使它易于处理,就不能避免使用总量意义上的平均值和总量值。适当的方法是,从微观的研究着手,让研究者折回到各个单位(家庭和企业)。但是,作为理论目的所在的最终表述,就必须在实际上处处以平均值和总量值为依据。
这些总量值的范围越广泛,越笼统,就越加可以少用几个,由此形成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方面和统计方面也就比较容易处理些。但不幸的是,要从极其笼统的总量值获得有重大意义的关系情况,借此要对论据有所证明,往往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得把总量值再分得细些,就得使用比较微观的方法。。。。。。这就使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将尚未充分划分的总量值再分裂开来,把这些分类值作为他理论体系中的构成依据。因此,经济周期理论家们总是处于犹豫不决的两难情形中。一方面,他会看到,事态的演进是受到许多琐细事迹的决定性影响的,因此对无限的个别事例,要想剖析毫芒,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他又想大笔一挥,写出事态的大致轮廓,构成概括性理论。一方面是无数个使人迷惘困惑难以措手的个别事例;另一方面是迹象分明,但又有些高不可攀、使人无法全信的玄妙理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在工作中就一直徘徊在这个崎岖的道路上,陷入进退维谷、无所适从的境地。
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凯恩斯的理论在本质上是静态理论——在这样的理论中,与某一时间或时期有关的一切变量都是用那些与同一时间或时期有关的论据来解释。这样的理论绝不能解释时间上的动态。它所能解答的问题只是,在某一时间已有的某一论据下,将在那个时间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要解释经济周期,或者要解释经济体系在时间经历中的任何变动,就得有一个或者是关于某种论据的变动法则,或者使动态理论。
所谓动态理论,指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说明一种情况是怎样由前一情况转变而来的。在这类型的分析中,我们不单是考虑属于某一时间的一套量值,也不单是研究其间的相互关系,还要考虑在各个时期某些变数的量值,从而提出某些方程,这些方程须同时包括好几个属于不同时间的这类量值”。
今天有决定力的论据是昨天变数,而今天的变数则是可以成为明天的论据。这种相继的情形(一系列的短期均衡),就像一条链子的无数环节一样,相互衔接着。
预期是如何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形成的。预期将过去和现在连接了起来,使过去的价格、成本和利润,通过预期情况,跟现在的生产、消费和投资连成一片。
——三种论述全摘自哈伯勒《繁荣与萧条》第183页到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