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能源合作还需突破哪些难关


  加拿大油砂资源的巨大开发前景催生新的能源战略,改变对美国能源市场的单一依赖,实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已成为加拿大哈珀政府的既定战略。

  这种变化客观上为中国能源企业进入加拿大能源市场提供契机,但应看到,中加能源合作实现实质性飞跃的关键在于海上通道的真正开启,而连接太平洋航线的“北方门户”管道则是打通石油“大动脉”的突破口。

  然而,中国登陆“美国前院”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除受加拿大国内保守势力干扰外,美国是最大的第三方制约因素。

  加拿大能源战略的亚太转向

  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表示,作为一个国家和供应商,加拿大不应成为美国的俘虏,加拿大有必要降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并加强与亚洲的联系。

  加拿大油砂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量产,确立了其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2》数据显示:2011年加拿大油砂资源的探明储量达到1692亿桶,占全球常规石油探明储量的10.4%。加拿大油砂资源有完整的上中下游开发产业链,2011年加拿大的原油产量为300万桶/日,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产量源于油砂。未来油砂项目的产能会呈现“井喷”态势,到2020年从油砂中提炼出来的石油产量将达到320万桶/日,油砂作为最为重要的非常规石油资源战略价值凸显。

  丰富的油砂资源使加拿大成为仅次于沙特、委内瑞拉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超级大国”,超过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但与此同时,加拿大油砂项目即将释放的巨大产能与能源出口市场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直以来,加拿大经济和能源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去年出口到美国的石油占到加出口总量的99%。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化量产,减少了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此外,美国北达科他州的油页岩储量巨大,未来美国石油自给度提高将进一步减少从加拿大进口石油的份额。可见,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成为制约加拿大油砂产能扩张的瓶颈,实现出口多元化是加拿大能源战略调整的必由之路。

  对加拿大而言,铺设新的“能源大动脉”,积极开拓亚太和欧洲市场,尽快实现美国、亚太、欧洲“三足鼎立”的能源出口格局尤为迫切。为此,加拿大政府重新绘制能源蓝图,着手实施“北方门户”(Northern Gateway)和“大号拱基石”(Keystone XL)两大石油输送管道计划。前者东起西部油砂“心脏地带”阿尔伯特省,西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基蒂马特港口,计划投资55亿美元,旨在将阿尔伯特省油砂中提炼出的原油输送到亚太市场,中国则是重中之重。后者则始于阿尔伯特省,终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预期投资70亿美元,意在经由墨西哥湾将石油转供欧洲及拉美市场。

  然而,“大号拱基石”管道项目在美国引发巨大争议,环保主义者认为管线存在漏油风险,油砂提炼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严重破坏环境,对该项目强烈反对,处在大选敏感期的奥巴马政府最终将该项目的批准延迟到2013年大选后,加拿大遭遇挫折。美国的这一决定给加拿大敲响了警钟,坚定了哈珀政府推动能源战略亚太转向的决心。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表示,作为一个国家和供应商,加拿大不应成为美国的俘虏,加拿大有必要降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并加强与亚洲的联系。故而,“北方门户”计划和中国市场便被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

  中加合作突破系于“北方门户”项目

  “北方门户”管道打通之后,阿尔伯特的石油将源源不断地供给到西部港口基蒂马特,通过太平洋“海上能源走廊”抵达中国东部沿海。

  对中国来说,减少对中东地区的依赖,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是提高能源安全的不二选择。经济危机以来,中国能源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积极布局加拿大能源市场。2010年以来,中国对加拿大油砂项目的投资已逾250亿美元,可谓大手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加之间的石油贸易量一直低迷,2011年加拿大日均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只有1万桶,运输渠道的缺失是其主要制约因素。“北方门户”管道打通之后,阿尔伯特的石油将源源不断地供给到西部港口基蒂马特,通过太平洋“海上能源走廊”抵达中国东部沿海。届时,加拿大出口到中国的石油总量将提高50余倍,飙升至52.5万桶/日。

  对加拿大而言,开启一条新的石油运输管道对实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战略意义重大,否则,向中国及亚洲国家输油只能是“纸上谈兵”。从商业角度看,目前加拿大销往美国的石油是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价格为基准的,这一价格要比英国北海布伦特(Brent)基准价格低不少。据加方统计,2011年加拿大在WTI-Brent价差上的损失每个月高达10亿美元。WTI-Brent价差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美国消费者,而是美国中部的炼油商。据加方研究,如果把原油销往亚洲市场,每桶便能获得比美国市场高出8-13美元的溢价,因而加拿大石油商的这种“利润驱动”与哈珀政府能源战略的“亚洲诉求”形成“心灵共振”效应,开启中国大门已成为各方共识。

  加拿大想“引进来”,中国想“走出去”,中加之间的能源合作有着共同的“利益驱动”,看似“你情我愿”,但实施起来却难以一帆风顺,加拿大国内复杂的政治结构意味着中加能源合作的步伐会较为缓慢。从加拿大国内政治博弈的角度分析,“北方门口”管线的开启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加拿大省际之间利益分配的争议问题。加拿大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对资源开发和外国投资实施共同管辖。

  由于“北方门户”管线在地理上要穿越阿尔伯特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得到联邦政府的背书后,“北方门户”项目还需要获得上述两省的共同批准。阿尔伯特省是油砂储藏的“心脏地带”,开发油砂资源符合阿省的核心利益,因此阿省颇为积极,目前已与联邦政府达成共识。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并无油砂资源,作为管线的过境地和港口所在地,该省认为“北方门户”项目启动后,自己承担的环境风险远大于经济收益,一直对管线项目持有异议。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长格伦·克拉克(Glen Clark)表示,除非阿尔伯特能分给该省更多石油权益和工作机会,否则她将坚决反对管线开工,但这一要求被阿尔伯特省的省长艾莉森·雷德福德(Alison Redford)断然拒绝。2013年5月,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将如期举行省长换届选举,目前该省的反对党——新民主党(NDP)领袖艾德里安·迪克斯(Adrian Dix)遥遥领先于现任省长克拉克,不出意外的化,迪克斯将以大概率胜出,当选省长。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迪克斯认为,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而言“北方门户”管道项目具有“高风险、低收益”属性,不符合本省利益,应坚决抵制。未来,两省之间的利益博弈还会升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很可能会挑战“渥太华-阿尔伯特”业已达成的油砂资源开发共识,以利益分配不均衡和管道泄漏污染环境为由抵制联邦政府的决定。

  二是“第一民族”问题。“北方门户”项目的命运,还取决于加拿大“第一民族”的态度。

  “第一民族”是对北美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敬称,在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近年来,“第一民族”社区不断提出扩大土著居民自治权力的主张,要求分得中央政府所掌控的一些最高权力,而法院判决和宪法修正案也对这种权力提供了支持,可以说“第一民族”对其土地上的资源开发项目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北方门户管线全长1172公里,项目沿线要穿越众多土著民族的领地,管线建设和运营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他们的担忧。千百年来,加拿大西部沿海保护完好的生态系统是“第一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认为“北方门户”管道的建设将带来石油泄漏的风险,破坏当地渔业和生物系统,危及自己的生存安全。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管道项目遭到了约60个土著团体抵制,负责“北方门户”项目的安桥公司(Enbridge)目前正在加大公关力度,并积极做出环保承诺,以向“第一民族”提供10%的股权回报作为谈判筹码,换取对方的支持。据安桥能源官方称,目前已获管线沿线60%的土著团体支持。

  美国因素牵制中加能源互动

  在开拓亚太市场之外,加拿大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另一端就是打通欧洲与拉美市场,“大号拱基石”输油管道日输送能力为70万桶,瞄准的就是欧洲与拉美,客观上与“北方门户”存在竞争关系。

  美国是加拿大邻邦和最重要的盟国,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领域保持着密切关系。尽管哈珀政府强调维护加能源和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努力与美国拉开距离,但美国因素对中加能源互动起着不可低估的制约作用。

  一方面,加拿大“投中未弃美”。加拿大能源多元化战略的终极目标是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能源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绝不是“背弃”美国,中方对此应有清醒地认识。

  应该看到,在开拓亚太市场之外,加拿大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另一端就是打通欧洲与拉美市场,“大号拱基石”输油管道日输送能力为70万桶,瞄准的就是欧洲与拉美,客观上与“北方门户”存在竞争关系。“大号拱基石”管线建成后,把阿尔伯特省运送油砂运送至墨西哥湾的炼油设施将变得更加容易,美国炼油商可以通过油砂提炼和原油转售贸易套利。

  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政府把“大号拱基石”的开发许可证核发日期推迟至2013年,只是为了把批准时间拖延至总统大选之后,而并不是彻底否决该项目。奥巴马推迟核准的主要原因是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影响和国内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在总统大选年,民主党人担心提前批准可能会使一些选民倒向共和党,故而推迟到大选之后。事实上,奥巴马再次当选,第二任期并无连任压力,出于复兴经济、解决就业的需要,应该说该管线仍有获批机会。因此,“拥抱中国”只是对过度依赖美国的一种战略“适时修正”,不应解读为“美加南北轴心”破裂。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渗透非政府组织(NGO)施加影响。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美国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会让中国轻易涉足,中美能源关系的竞争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美国不会眼睁睁看着中国登陆“美国前院”而作壁上观。

  美国和加拿大同为民主体制,美国难以对加拿大的政治议程进行赤裸裸的干预和指责,但通过渗透绿色和平、国际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以及加拿大本土的山茱萸(Dogwood)、戴维湖(Davey Lake)等环保组织,美国政府仍然可以非常隐晦的方式对“北方门户”项目予以干扰。以听证程序为例,2012年1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启动“北方门户”的听证程序,在这一程序中每一位听证人参与人将有10分钟的陈述时间,整个程序历时达两年之久。美国通过对这些环保NGO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煽动了大量土著民众参与听证,以拖延或终止公共讨论进程。目前已有4500人注册参加听证会,仅山茱萸一家就鼓动1600人参加,美国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加拿大自然资源资源部长奥立弗在一封公开信中就指出,以外国金钱做后盾的部分“环保及激进主义团体”试图“劫持”输油管计划的听证会,此番言论正是剑指美国。可以说,基于控制议会多数席位的优势,哈珀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正采取“以时间博空间”策略“曲线救国”,不惜以牺牲支持率的暂时下滑来博取未来巨额的经济收益,进而挽回支持率。未来,只要加拿大打造“能源超级大国”的决心不变,美加之间的隐晦交锋仍将继续。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中东北非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开拓北美能源市场,配置加拿大能源资产,打通中加能源“大动脉”,对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

  从长远看,加拿大是主要的北极国家之一,打开加拿大能源市场的大门也就意味着打开通向北极油气的通道,中加能源合作应放眼未来。尽管中加合作之路并非一马平川,但当前哈珀政府能源战略的调整向中国传递出了积极信号,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加强能源外交攻势,竭力为中国能源企业参与“北方管道”项目铺路,并以之作为推动未来中加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