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涌入香港的逻辑


  流窜于香港的热钱,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重的是人民币升值大周期和内地人民币资产市场(包括楼市股市)的升值潜力。

  美联储今年9月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之后包括欧洲央行、日本央行都实行了“超宽松”政策,但全球市场最终没有依照常规经济学理论的判断发展,美元没有下跌,更没有暴跌,全球能源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也没暴涨,反而出现向反方向运行的迹象。市场唯一猜对的是:热钱的确回来了。但没有回到新兴经济体,没有回到中国大陆,却在香港兴风作浪。

  10月以来,源源不断的热钱开始涌入香港,推高港元兑美元汇率至7.75的极限水平,迫使香港金管局在10月20日急忙买入美元,以压低港元汇价。同时,香港楼市和股市则出现跷跷板现象。热钱汹涌泛滥,有些人慌了,建议香港政府应该打一场金融保卫战,驱除热钱。而笔者以为,不仅政府干预要谨慎、要适度,更重要的是必须搞清楚:热钱为何而来?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全球热钱“流窜”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过路”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有中国大陆还没有跟进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国际热钱在赌,赌中国政府有可能改变货币政策,出台多项刺激经济的政策。

  而历史规律多次证明,流窜于香港的热钱,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重的是人民币升值大周期和内地人民币资产市场(包括楼市股市)的升值潜力,一旦内地条件变化,这些热钱将轻车熟路,取捷径立即进入大陆市场。

  而中国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是全球各大经济体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具有中长期持续增长的较大空间,而且具有赶超实力。这是被国际热钱反复看重的本质——中国经济并非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已经接近崩溃边缘。从近期数据看,中国经济结束调整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反观中国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也不小,甚至可以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具有宽松空间的,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高达20%,是全球最高的。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减轻之后,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调降的空间将凸显。经济增长大周期没有终结,货币宽松又可预期,有这个预期存在,热钱岂能寂寞?

  香港是否应该在此时发动所谓的金融反击战?

  客观分析,香港不具备反击国际热钱的天然条件,所以应该顺势而为。由于港元与美元基本捆绑,不具有通过自由浮动抵御货币风险能力,没有人民币背景,港币将不堪一击。

  阻击楼市炒作肯定是对的,但香港楼市的买家主要是大陆富人。这些富人,除少数“别有用心者”之外,更多的是有钱没地方去。相信如果中国经济恢复增长,投资机会凸显,它们将率先返回内地。由此看来,香港当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驱赶大陆热钱,而是开发大陆市场,为热钱寻找大陆投资机会。

  至于股市,更没有打压必要。必须明白,股市(包括资本市场)是香港的强项,如果把这个强项也打压了,香港的热钱真的全跑了,香港经济靠什么支撑?更何况,本轮香港股市上涨,绝大多数都是与内地股市相关的H股。

  由此,本次香港热钱涌入意图很明显,在欧债危机没完没了,美国“财政悬崖”在即,以及中国经济即将触底反弹的大背景下,它在寻找最佳避险港湾,同时想借香港做跳板,时刻准备抄底以人民币计价的优质资产。

  至于美元汇率,相对其他非美货币,美元其实已具避险价值,短线还可能上涨(尤其是兑欧元、日元),这也是避险资金选择港币(港币跟随美元兑其他货币升值趋势也明显)的理由之一。

  但从长远考虑,港币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具有大风险。因为人民币汇率迟早要实现自由浮动,港币要早一点考虑“后路”,与其死绑自由浮动的美元,不如靠拢还没有自由浮动的人民币。现在香港当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开打金融保卫战,而是实行彻底的金融改革、货币改革。第一步是顺应国际潮流,靠拢人民币,第二步是与人民币一起走向自由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