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好学生——“大学应该如何念”之二
本人是1978年赶上恢复高考上大学的,回忆那时的好学生标准,应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上要做到满勤,成绩是全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毕业服从组织分配。那个年代,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也不存在就业的压力,学生的本分就是学好功课,取得好成绩,做到这些,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好学生了。而如今的时代,环境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如果还以当年的标准来界定好学生的标准,是断然不可的,那的确是OUT了。好学生毕业后总要受社会欢迎吧,而如果延续过去的好学生标准,毕业生恐怕就是高分低能的应声虫和驯服工具呀,这样的人来到社会上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又何谈被欢迎呢?
大学必须成为社会职场的预备课堂,大学生必须要依据社会的需求来练就自己,这样的定位应该成为务实的价值取向。按照这样的原则,好学生的标准自然应该重新定义。这里试着将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出好学生的新标准要义:这就是——认清自己,理性地选择专业,不做课表的奴隶,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重点和时间安排。这些在过去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如今却必须要这样做,如果只是被动地按照学校规定的线路走,毕业时拿到文凭,甚至受到学校的表奖,都是完全可能的。但另一个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却是,不被社会职场所接受,尴尬地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结局。尽管这些年大学的管理者也在强调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训练,然而在实际上,学校能够给学生的还是一些刻板、脱离实际的东西。如果大学生不通过主动学习,根据社会职场的需求,从个人的实际出发,进行自主设计,踏实地进行适合自己情况的有针对性职前准备,则很难摆脱毕业时的尴尬境地。
大学的学习必须注重自主的学习,而必要的前提则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专业进行学习。很多同学说起自己虚度大学四年的惨痛经历时,将原因主要归结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是自己没兴趣、不喜欢的,可见这个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专业选择的问题上,必须强调主动二字,如果自己因为种种原因进入了没兴趣不喜欢的专业,就必须积极地寻求改变,可行的途径可以是:一是尝试培养自己对该专业的兴趣。在详细地了解了专业的相关内涵和行业背景之后,一定要多方求证,以做到兼听则明。如果感觉这个专业今后的职业成长空间很大,有利于个人职业价值的实现,就应该对其转变态度,进而产生兴趣和好感,而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了解的增加,完全可能变没兴趣不喜欢,为有兴趣很喜欢。在此基础上,该专业就完全可以让你的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进而完全可能成为今后安身立命的事业基础。而如果经过认真理性地尝试之后,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的状况根本就无法改变,那就必须主动求变,绝不能就此自我放弃,虚度光阴了。改变的途径可以向学校申请进行专业转换,或是尽快寻求第二专业学习的途径。在如今已经有些进步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这样的努力完全可以获得期望中的改变,究竟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关键就是事在人为了。
大学阶段对于人生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专业、兼收并蓄、丰富知识内涵的打基础阶段,而要实现这个目的的合理优化,将自己局限于本专业、本班级甚至本学校的规定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利用如今便捷的信息渠道,广泛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及讲座信息,无论是本专业的、本院校的、或是其他院校、其他社会组织的,只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可能,就要义无反顾地冲破各种界限奔过去学习听讲,汲取精神食粮。能够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有益的知识源泉来丰富自己,这其实是最大限度地借助各种教育资源来实现大学生活的价值最大化。这样的价值取向也许在主管老师及校方眼中有些另类,但其益处一定是很多的,会大大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丰富、提升。这样的学习态度很值得倡导,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可以很有效地帮助你突破单个学校及专业的局限,以致冲破校园的束缚。这样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的健康成长一定是好处多多的。可见,你被哪所大学录取并不重要,只要你具备强烈的学习欲望,广泛地博采社会知识财富,进而实现为今后的职业生涯积聚丰富能量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如愿以偿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