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还是“科学消费”?


“扩大消费”,还是“科学消费”?
----在尹世杰教授90华诞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廖进中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第十六届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庆祝尹世杰教授90华诞大会》,作为尹先生的后学、校友与老乡,除了要对他表示我的祝贺、祝福和祝愿外,我还想讲几句长期缠绵于心、不吐不快的话。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消费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在座诸位都比我明白,无需赘言。大家也清楚,“扩大消费”,是中国经济界近些年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但在我与尹老这个“中国消费经济学泰斗”的接触中,却感觉他鲜有使用“扩大消费”的言语,多的只是“科学消费”以及与它相近的“合理消费”、“公平消费”、“生态消费”之类的论述。于是我就想:这是为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它?它是否隐涵着尹老更深刻的学术思想?
人们都说,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尹老80岁以后的这十年里,是我国经济进一步上台阶、社会进一步大发展的时期,但在“扩大消费”的语境下亦萌发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公款消费”,就有一个是要继续“扩大”,还是要快速“抑制”,乃至完全“取消”的问题
先说“公车消费”。我一直就怀疑:我们为什么要有“公车”这个概念?您说官员上班开会、下基层访贫是“干公事”,所以要有公车,那我说教师上班讲课、下基层调研难道就是“为私事”?我们大家都是“拿工资、养家糊口”,为什么您的“拿工资、养家糊口”不是私事,而我的就是?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人们无钱买车,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需要有公车,还有点道理,那现在,哪个官员买不起车?各种收入本来就多,而又“工资基本不动”的官员们,难道真的买不起车?而且,为什么有些人没当官前,私家车开得好好的,而一旦当上了官,就要弃私车而用公车、就要配备专业司机,或者要通过“改革”给予其超过普通百姓工资的交通补贴呢?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公车消费”已经制度化,什么级别的官员配什么品牌、多大排量的公车都已有明文规定了。
再谈“公款吃喝”。大家都知道,“地沟油”在中国,现已成为一个道德败坏、天良丧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隐喻语和代名词了。但我们认真地想过没有:“地沟油”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地沟油”在中国的泛滥,这到底是谁之责?这到底是谁之过?我总是在想:假如我们加速了消费改革,没有了或减少了“公款吃喝”、“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会有那么多的“地沟油”吗?或者,退一步讲,假如我们都“消费而不浪费”,不羞于把酒桌上没吃完的、或根本没有动过筷子的美味佳肴打包回家,让家人们的“胃”去消化、去处理,否则,就征收个人的资源浪费税,还会是“地沟油”满地流吗?又何至于我们的粮食局长们在早几天的“世界粮食日”去做24小时的“饥饿体验”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款消费”已是天怨、地怨,民怨、乃至“官怨”了,社会上不是早就有“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的怨言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款消费”是一种公开的、危害性极大的腐败,它正在逼近民众情绪的容忍度,甚至成了外敌妄图搞乱中国的“利用点”了。最近南海、东海频频出事,网上不是有学者说:“过去美国联合欧洲打‘中东’,那是为了中东的‘石油’;如今美国联合日本搞‘中国’,而是因为中国的‘地沟油’”了吗?
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现在正处在由“温饱型消费”迈进向“小康型消费”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交叉萌发、集中张扬期,民众情绪的浮燥、焦虑、冲动期,用通俗语言讲,是“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时期。从现实中考察,早两个月发生我和尹老家乡的邵阳自来水厂的“8.27事件”,就是一个实证。该厂女职工石燕飞因不满意双胞胎女儿中的另一个的工作安排问题,就拿着汽油瓶、闯进会议室去放火,结果造成三个领导的当场死亡,这本是一件案情清楚的恐怖事件,可就是因为它袭击的对象是当官的,网上便“叫好声”一片,并把肇事者冠之以“反腐英雄”的美誉,而不同意见者则不同程度地遭受着被谩骂、被污蔑之苦。请问:这件事是不是已经十分明确地警示我们,民众怨气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
缺少制度化发泄通道的社会怨气、戾气,一旦遇有适当时机,就会剧烈地、非理性地爆发出来。比如,在中日“钓鱼岛”纠纷中,为什么大学生们抗议游行刚发起,街面上就开始打、砸、抢、烧了,网民之间便“分裂”了,“爱国者”们便使用最刻毒的语言“骂街”了?为什么当日本人还漫步在千里之外,钓鱼岛还荒躺在海面之上时,我们就开始打杀起自己人了,就公开抢夺同胞的财物了?而且,当西安日系车车主颅骨被砸穿、长沙平和堂的铺位被抢劫时,为什么围观群众不仅不制止,反而是放声欢呼、高调起哄,甚至还喊出“宁可华夏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的亢奋语言?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这里,“民族主义”是不是成了民怨宣泄最安全、最高尚的激发点?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后果将会是怎样?会不会丧失我们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所以,我一直在疾呼,要用“市场领土论”的大智慧,“和争”而非“战争”的大视野,“历史冤仇宜解不宜结”的大肚量去化解边界争议。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尹老近年来的学术思想,使用“扩大消费”这一概念时,一定要注意区分以下问题:其一,扩大消费,是扩大“谁”的消费?是扩大强势群体的消费,还是弱势群体的消费?其二,扩大消费,要扩大“什么样”的消费?是扩大物质类型的消费,还是精神类型的消费?其三,扩大消费,是扩大“什么时期”的消费?是扩大“温饱前”的消费,还是“温饱后”的消费?其四,消费拉动,是“正拉动”,还是“负拉动”?是拉动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拉动社会贫富差距?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也许可以更科学、更精准地促进消费经济学研究,从而带动经济结构、分配制度、产业扩展、模式转换等的研究深化。
总之,中国已经到了从“扩大消费”迈进到了“科学消费”的时代,“扩大消费”要以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前提,要用“科学消费”来“稳增长”。倘若继续盲目的、笼统的、把消费异化成拉动GDP增长工具的“扩大消费”,定会毁掉我们改革开放的既有成果和人们的福祉。这就是我对尹老“科学消费”理念的一点小思考,也是我对其九十华诞的一点小心意
 
(2012年10月21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