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郯子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属人方。炎,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见鲁昭公。在一次宴会上,鲁国大夫昭子问郯子:少昊的时代,以鸟名官是怎么回事呢?郯子说,少昊是我的祖先,这个情况我是知道的,当时少昊刚立的时候,正好有凤飞来,这就是以鸟名官的起因吧。接着,郯子还向昭子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再也坐不住了,连夜敲开了鲁国宾舍郯子所宿居的门,迫切地向郯子请教关于少昊时代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情况。

  当时二十六岁的孔子,其博学早已闻名鲁国,郯子见这样一个知名学者却能够如此虚心求教,十分感动,便倾其所有,全部奉告。两位学者谈得那样投机,甚至忘了天已大亮。离开郯子依然兴奋的孔子,还忍不住向人惋惜着感叹着:周天子那里已经没有主管这类事情的人了,像郯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已经散落于四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