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呼唤神圣


         压岁钱呼唤神圣

                          

                          宋 圭 武

    春节快到了,大人们需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这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其实,在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习俗,如圣诞节给孩子们礼物,这与压岁钱的功能实质是一样的。

从起源看,任何习俗的起源都是有一定神圣性的。春节本是农业文明的一种产物,春节就体现了一种农业文明的神圣性。作为春节一个习俗的压岁钱,其实也是满含神圣性的。

首先,这是一种权威观念的体现。给孩子压岁钱,本质是一种权威功能的展开,这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权威,于是,尊敬的深层意识也就逐渐得到了培养。其次,习俗也通过禁忌功能让压岁钱本身有了神秘感。古人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这种传说实质是为压岁钱这种制度一直能得到传承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也让大人和小孩有了一定的敬畏意识,这对道德建设很有利,因为伦理与恐惧密切相关。再次,压岁钱也是一种再分配,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资源再分配。虽然这种形式的再分配大多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但这种象征意义却包含了一定的公平含义,从而也就体现了神圣的正义性。孩子得到压岁钱,就多了一份自由支配的快乐,少了一种依附的感觉,从而使孩子更具有了一种人的本质性的满足感。第四,对给压岁钱的人而言,通过这种付出,也加固了人的一种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第五,压岁钱也让人间多了一份爱。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压岁钱,也传递了一种资源分享的信息,这让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些竞争意识,而合作意识更得到加强,互相之间也更多了一层爱的含义。

    另外,人们有时也给老人压岁钱,其所体现的神圣功能与上述有相仿之处。因为当老人退出生产行列后,也就跟小孩的地位差不多,也需要再分配,也需要通过禁忌来保证这种制度,也需要让真正的权威者(收益的主要归属者)来付出。

    但具有神圣功能的压岁钱,如今越来越世俗化。包含一定尊敬、敬畏、公平功能的压岁钱,如今,却具有了谄媚、恐惧、不公平的含义。一些人给人压岁钱,其诱因往往是因为谄媚背后的权力,或是出于对权力的恐惧,而且本质也违背公平原则。压岁钱,本质是神的祭品,不是权力的祭品,但权力,让压岁钱不再神圣。

    压岁钱,本质不是交易,本质更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单向的付出。如果压岁钱有交易倾向,从习俗看,更多应是人与神之间的一种交易。但在世俗市场交易的轨道上,压岁钱却越来越具有了市场交易的功能。人们投入压岁钱,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压岁钱。如此,压岁钱就具有了资本的功能,就具有了吞血的功能,也就具有了魔鬼的功能。

压岁钱呼唤神圣。没有神圣性,世界本质就是肮脏的。让我们回归压岁钱真正的本意,让孩子纯真,让大人纯真,也让节日纯真。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