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春晚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起始于1983年,如今看春晚已成为春节民俗。实际上在近三十年的创作中,春晚一直在不断突破,并同时积累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了一些固定模式或环节。例如晚会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和属性——综合性、民俗性、仪式性、大众性、政治性等,而且多年春晚的主题基本相似——都是喜庆、吉祥、团聚、振奋的基调,节目是综艺的——歌舞、小品、相声居多,而且内容一定包含有“零点钟声”、“动情点”……毋庸讳言,也由于具体的条件、创作者等因素,每届的效果和水准并不完全一致。

  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就对春晚的评价来说,其实不同职位、阶层、需求的人有着不同的收视目标和眼界——业内和观众的标准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有的标准是矛盾的,而且每个创作者也会有些自己的追求。其实在电视格局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各类节目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质和擅长,例如对重大问题的深入挖掘就该由《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去进行,晚会就是最适合传达喜庆轻松愉快的信息、并给人带来视听愉悦的样式。就算是在晚会系统内,也是有专业区别的。具体举个例,就像有人想让春晚像“心连心”下基层演出那样省钱,那结果肯定不是一顿年夜饭了;1985年春晚不过是场地空了点、灯火暗了点就令观众过不好年、相关领导在《新闻联播》里道歉,要是今天的春晚没有那么多大腕和大歌舞压台,结果真的很难预料。

  即便是所谓“圈里”人,也常有些想不通的问题。如不少演员抱怨节目被删改、独唱变联唱、所有节目被晚会主题所限定……其实文化部的春晚就一直在尽量保全每个节目的原样,那恰恰让晚会难以成为整体,从而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再说央视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诉求,如果晚会主场不在首都,就不具备“全国”的意义,在北京的这个季节就不能露天;如果多用境外节目和演员,必然丧失民族特色,年轻人可能高兴,中老年却会觉得不亲切;如果用地方台导演或主持人,既难以抉择,又浪费自己的资源,还对自身品牌宣扬不利;再说了,大型晚会的导演、主持哪个不需要经历丰富、能力超强?于是,才出现了那么多的“不可更改的模式”。

  一台春晚要获得的好评,应该是将多方的需求、利益进行平衡,在几方意见互不相容的问题上,那就只能抓主要矛盾了——学会放弃。在此,“众口难调”一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更是抉择的过程。

  目前春晚的创作,总导演固然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是一切任自己的判断而定,还有上级的管理,而且其实很多的东西是由观众的口味决定的。至于业内对春晚的评价,应该是在包括了观众看法的基础上的,还特别注重编导对每个节目的处理和编排,要看一台晚会的整体性、流畅性、节奏感、高潮的建构及主题的实现手段。

  至于那些持极端否定意见的人,拥抱网络和DVD就好,本来这个社会已经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