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国进民退


  上个世纪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曾经尝试过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等不同的方式。由于中央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策略,绝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被变卖,大型国有企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但是,由于当时许多国有大型企业是通过“拨改贷”建立起来的,他们承担着巨额的债务,在市场竞争中步履蹒跚。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实行了“债权转股权”的国有企业改革,剥离了国有企业的债务,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焕发青春。由于国有企业具有政策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所以,理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之后,许多国有大型企业一跃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由于中央实行“国退民进”的发展战略,国有大型企业从许多充分竞争行业退出来,实行单一化的集团经营,经济增长点相对较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近些年来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多元化经营,逐渐将自己的触角深入到相关行业乃至不相关的行业。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中央财政投入主要进入国有大型企业,

  银行放松银根,给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开始向传统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进军。

  不少学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国有企业卷土重来,将会使我国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以及官僚化经营作风,将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但也有一些学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可以所向披靡。新加坡的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这些讨论看起来充满理性,实际上有些不着边际。市场经济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但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就是建立在不公平的环境之中。关键不是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否此消彼长,而是要着力改善市场竞争的环境。如果国家立法机关建立统一公平竞争规则,行政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那么,即使国有企业快速发展,我们也应该乐观其成。

  笔者并不担心企业的国有化,甚至对国有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做法寄予新的期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民营企业能够找到国有企业这个靠山,那么,他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国有企业如果能够实现一统天下,那么,将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进军海外市场,从而使中国企业变成跨国企业。但是,笔者感到担心的是,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有企业经营的好坏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个人财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旦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吃里爬外,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中国公民(最近暴露的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间谍案件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以,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前提,通过加快民主体制改革,努力营造透明的经营环境,让公众可以随时监督国有企业及其经营者,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能够为国民带来财富,而不是依靠掠夺国民的财富发展壮大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改革的起点,那就是在发展国有企业的同时,必须时刻提防国有企业损害国民的利益。现在,我们已经实施了企业国有资产法,并且准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制,这是实现国有企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开端,但最终能否提高国民的福利,我们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