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对各国政府财政政策的压力。现在,货币政策成了再次刺激经济的唯一选择
全球经济的发展似乎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市场在担心什么
不少评论说这次的动荡是因为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用失去了信心。这其实是对标普下调美国国债信用评级的误读。就像格林斯潘所说,美国具有无限印钞的能力,所以违约的概率为零。你可以质疑这种说法背后的道德依据,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说法的逻辑。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评级下调后的几天一度跌到2.03%的历史低点,就是市场对此问题的答案。
市场动荡的真实原因是对经济二次衰退的担心。
全球经济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可以用中美两国来代表:美国消费带动以中国制造。当然,这是技术进步及全球化的自然结果,对带动发展中国家走出贫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个发展模式在美国遭遇危机后就形成一个障碍。
美国的经济复苏无力,已经无法为全球经济带来需求的动力。尽管各国都在努力调整各自的经济结构,但是可以说,全球经济至今仍未走出这个发展模式。因此,这次经济复苏也就缺乏根本性的增长动力。
这次复苏的两大特点:政府政策刺激及“无就业”复苏,也就是上述发展模式遇到困境的表象。当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时,有个说法,“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所有的政府都推出了刺激计划,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零利率及数量宽松政策,及中国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而股市则应声而起。在去年美联储推出第二轮数量宽松政策后,资产市场更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涨,尤其是大宗商品市场。美国GDP的增长则在2009年三季度转正,并且在当年四季度达到3.7%的高位。中国GDP增长不仅成功“保8”,更是在2009年达到9.1%,2010年达到10.3%。
但是美国的经济从2010年一季度就开始一路回落,更是在今年一季度达到0.4%的低点(二季度略微上升到1.3%)。这背后相应的则是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包括一直持续不断的欧债危机及最近的美债危机。
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带来对资本市场的直接冲击,并可能会通过对银行的影响而进一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不过,更为重要的影响或许是对各国政府财政政策的压力。以欧洲为例,欧元区机构对南欧诸国的援助无不包含对政府财政支出的限制。而美国最近关于财政预算的争斗,也是同样的效果。
美联储政策余地不大
回顾历史,政府应对历次经济危机基本就是两大法宝:财政及货币的扩张。在2008年的危机中,各国政府更是将这两项政策用到了极致。但在刺激政策逐渐消退后,经济增长就再次减缓。
面对现在经济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大部分国家已经失去了财政扩张的选择。欧美等主要国家反而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现在,货币政策就成了再次刺激经济的唯一选择。
就全球经济发展而言,简单来说,我们大致可将其分成四大部分:美国、欧洲、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及以澳洲为代表的资源类国家。这四个地区在政策结构上各有不同。下面以美国和欧洲为重点分析各国政策上的选择。
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是兼顾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掌管美联储的本·伯南克是经济学家出身,并专于研究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他学到的重要教训就是在危机发生时央行应该迅速注入流动性。他甚至声称,如有必要,中央银行可以用直升机直接投放货币,并因此获得“直升机本”的绰号。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伯南克推行了非常激进的货币政策,不遗余力地利用传统(联邦资金利率目标)及非传统(数量宽松)手段,以影响整个利率曲线。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产,美联储则史无前例地在同年12月将联邦资金利率目标定为0到0.25%,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零利率。随后美联储又进行了量化宽松政策,并在2010年进行二次量化宽松,即所谓QE2。
数量宽松就是指美联储购买更长期的国债,将美国国债货币化,并进而影响国债利率曲线的上端,即降低远期国债利率。现在有人说美联储的政策“子弹”已经用完。但是单纯从购买资产的角度来看,美联储有无限的“子弹”。
美联储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的资产购买权限并不仅局限于购买美国国债及按揭贷款,理论上它可以购买任何类别的资产。所以担心美联储的政策“子弹”已经用完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所谓子弹用完,是指更“常规”的手段,如对联邦资金利率的调节,已经没有余地。另外,美联储还有一系列其他政策手段,比如对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利息的调节。这些政策手段的余地也已经不大。
欧洲央行的矛盾与纠结
欧元区的情况特殊在其体制的矛盾性:在一个统一货币下面的是17个有着不同经济结构、文化及历史传统的主权国家,并有各自独立的财政政策。
尽管有条约对各国财政赤字等进行明确规定,但是缺乏有效的约束,以致造成希腊可以欺骗误导的手段“满足”条约约束。在缺乏货币发行权的情况下,希腊等国无法通过发行货币及货币贬值等手段来解决自己的债务问题或促进经济。货币体制与财政体制的矛盾就是造成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
欧洲的央行体系则是由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ECB)与各国自己的中央银行组成。各国央行本质上就是ECB的代理,来具体执行ECB的政策目标。
但与美国的联邦体制不同,欧元区没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国债”。在欧元区存在的是近8000家银行以手中持有的国债为抵押,以回购协议的方式向央行进行的融资。而ECB则通过影响回购协议利率来进一步影响欧元区的流动性。
ECB是以盯住通胀为政策目标的。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ECB同样进行了积极干预,并在2009年4月降息至1%。不过ECB对通胀数据较为敏感。在经济复苏后,尤其在美联储推出二次数量宽松后,迫于通胀压力,欧洲央行于今年进入了加息周期,在4月及7月两次将基准利率上调到1.5%。在这点上,与美国不同,欧洲中央银行还有利率下调的余地。
在欧元区,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是德国,从政府到国民都严谨勤奋,形成其制造业出口业巨大的竞争力,也是这次复苏中GDP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在政治上,德国是促成欧元区形成的根本力量,并在法国的支持下实现了货币统一的梦想。所以对南欧诸国的救助,就自然地落到德国等少数国家的肩上。
但是,南北欧国家之间在生活方式、国家福利等方面的差异,又造成了在救助过程中的困难,其原因就在于德国国民对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希腊等国国民的生活方式感觉不满。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救助计划都有附加条件,对被救助国在公职人员工资及退休年龄等方面都加以限制。
对南欧诸国(包括爱尔兰等)具体的救助措施现在正日益落在EFSF,即欧洲金融安全机制的身上。EFSF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共体在2010年5月组建,以低利率融资(因为它本身是AAA评级),来为财政上遇到问题的成员国提供贷款,为银行补充资本,以及购买成员国国债。
在本质上,EFSF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由德国控制的组织,这在最近一次对EFSF功能的加强之后更为明显。EFSF实际上可以提供一个最终形成欧元区统一的财政机构的平台。
欧债危机的解决一直都是各国政府的政治家们博弈的结果,但是随着危机的扩大,又似乎增加了欧元区政府与ECB的博弈。ECB的政策目标是盯住通胀,而且其独立性受欧元区条约的保护,所以理论上ECB的确没有必要参与欧债危机。这是ECB行长特里谢一直努力想表明的态度。
但是ECB在最初的危机中还是设立了一个SMP(Securities Markets Program)项目,以在市场上购买需要援助的成员国国债。这个项目在今年春天被暂时停止,因为ECB认为购买成员国的国债还是应该由欧元区政府协调购买。不过在最近的欧洲危机中,ECB重启了SMP,先是宣布购买爱尔兰和葡萄牙的国债,随后又在8月8日宣布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以期降低这些国家国债利率。
SMP的冻结与重启,也反映出欧洲央行在与欧元区政府博弈中的矛盾与纠结。但是,不愿意是一回事,而没有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极端的情况下,在不考虑自身名誉风险的前提下,ECB有充足的能力购买任何数目的任何一个成员国的国债。ECB的SMP同样具有无穷的“子弹”。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以澳洲为代表的资源国的经济受大宗商品如铁矿石等影响较大。澳洲央行兼顾增长与通胀。当经济危机造成全球经济下滑时,澳洲央行将基准利率从2008年3月7.25%的高点迅速降到3%。
随着经济的复苏及流动性泛滥的影响,对大宗商品需求强劲,澳洲开始出现通胀压力,于是也开始加息,直至加到最近的4.75%。因为较早进入加息周期,这些国家有较大余地施行降息政策。
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出口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是大宗商品的消费国。这样,在经济衰退时,由于外需下滑,经济受到冲击,所以同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息。但是,在资源价格上涨时,又形成通胀压力,而被迫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加息。如果经济遭遇极端情况,通缩而不是通胀成为问题时,中国同样在货币政策上有较大余地。
只能靠货币政策了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