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下一系列公益机构的公信力受到挑战,虽然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一些具体的事情,但是其中也不乏机制性的弊端。从某种程度来说,如果希望熬过这段时间,拖过一段时间,迎来公众公益支持的另外一个热潮,或者靠发生其他领域的问题转移公众视线,这似乎都不是很积极的做法,而真正需要改变与调整的是对于公益机制的重大调整。
一、弱化官办公益形象,改变官办公益基金会与公益组织的模式,避免某些公益组织权力化或者黑箱化的形象,将更多的这类公益组织在治理结构上调整,其理事会成员至少部分转聘社会贤达参与,并公开招聘其职业管理者,在此过程中使理事会与干事者借结构调整之机,对社会公众做出明确的公开承诺。对于此类公益机构实施与其他公益机构同样的监管标准。
二、增强透明度,消除寻租疑虑,更加明确各公益组织的使命、公益定位、项目资助方向,以项目募资作为筹资重心,并建立清晰的项目对外申报、公示、过程监督与成效评估机制,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方评估模式。公益机构的财报应清晰、明确,并充分依靠类似基金会中心网这类的第三方机构加以对外传播,避免完全的自说自话。
三、加强中国公益的专业性,中国的公益机构真正强大的还没有,经费资源超过盖茨基金会的也没有,但是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明白或者没做漂亮的是主流,我们无论是公益基金会还是公益操作机构,应该更好地树立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扶贫、环境发展、素质教育、见识教育、公共卫生、跨文化管理、罕见病关怀、高龄老人关怀等)的业绩、能力与威望,而不是简单的资源汇集与分配的一个中间角色。
四、加强公益的公众性,增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机会,不能搞小圈子化与关门公益。公益机构应在与公众分享公益知识、推广公益理念的过程中分享公众的信任,也只有这样公益机构才能更好体会社会的需要,也才能把公益真正办到公众期望的地方。
五、公益最大有可为之处是青年公益,今天我们的公益机构不只是自己为公益做贡献,也不能专门包办某个领域的社会事务,其实公益组织真正的责任是挖掘与启发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需要,当青年被充分动员起来的时候,公益领域的创造性与丰富性就有了更大的保障,而暮气沉沉与官气森森的局面才能得到大的改变。因此,公益组织应该多支持与推动公益的青年参与,用更有远见的方式来做好中国公益事业的基础建设。
当前公益危机对策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