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将使互联网成为手机的副手!
2003年10月,也就是Web 2.0热潮的前夕,米切尔完成了城市信息化三部曲的最后一部《Me++》。这一次他捕捉到了信息化的又一全新重点:如火如荼的无线技术。
无线应用改变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Me++》中,米切尔审视了无线互联产生的效应,探讨了全球互联、微型化、身体装置的便携化、服装、建筑和城市等。在新兴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不为地域界线所管辖,而是越来越多地为互联世界重构和再造的环境所管制,以及被设计、工程和规划等伦理基础所重新审视。
以手机为基本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成为这一轮新浪潮的全新引爆点。霍华德?莱茵戈德在《聪明摩客:下一次社会革命》(Smart Mobs)一书中阐述,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着名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更是对手机做出最乐观的分析。他认为,手机将超越互联网,互联网将成为手机的一部分而已。互联网只是手机的副手。这个论述很可能成为真实,以中国为例,过去我们的互联网普及一直依靠比较滞后的数千万电脑用户。而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实用阶段,6亿以上的手机用户将成为互联网用户,这将是一场雪崩式的互联网普及阶段。6亿手机用户有望直接可以成为信息社会的真正“参众”,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的社会传播新机制,覆盖社会主流群体的新的社会机制也才能正式确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启动,手机用户将引爆互联网发展的新一轮雪崩效应。目前,全球手机用户为33亿,几乎是互联网用户的3倍左右,达到了50%的全球普及率。可以预测,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从20%达到50%,也就在未来短短的10年之内。
可以说,没有手机的用户基础,中国互联网未来的高速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到今天,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占整体网民的46%。随着3G应用开始全面推广,更富有中国特色,也更符合中国普通百姓应用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将改变传统互联网的固有模式,带来更多超乎我们历史经验的新变革。
到今天,互联网消费应用的动力和活跃程度开始全面超越商业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过程,但是,却是至关重要的变化。根据思科公司对全球IP流量的监测和预测表明(见图),全球商业应用的IP流量从2008年起第一次被消费应用的IP流量超越。可以说,过去15年来,全球互联网的应用主要是商业和企业级应用驱动的,这与过去20多年来信息化的主旋律是一致的。因为商业应用对于速度、效率、可靠、安全和创新技术的要求都一向高于个人消费者的应用需求。但是,从2008年开始,这个传统已经终结,消费应用将代替商业应用,成为未来全球IP流量每年50%以上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Web 2.0的兴起,个人下载和视频的暴涨,以及手机应用的普及,都将进一步加强消费应用的活力和动力。这一点,对于理解全球互联网的未来趋势,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我们固有的概念中,互联网一贯是作为“节约时间、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生产力工具的高大形象出现的。而事实上,目前的互联网以及更久远的互联网,更是作为一种“降低效率、消耗金钱”的反生产力工具而突飞猛进的。互联网作为娱乐与消费的一面将主导未来。因此,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网民高速发展的同时,巨大的挑战和隐患也开始展现。难怪我们要说中国互联网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业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向网络游戏进军或者转型。
目前中国的3亿网民构成主要是大学生,加上大部分高中生,以及在校的学生。而下一个3亿网民将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程度。他们青睐的互联网应用,将不可能是看新闻、发邮件、提炼信息、书写博客等建设性的应用,而会是更娱乐化、更消费化、更生活化的趋势。因此,下一个3亿网民最大的钱眼依然是娱乐和消费主导。由此,我们不得不警示潜在的巨大社会危害:目前千百万的网瘾少年未来将继续高速增长,社会问题将日益突出。互联网成为青少年最大的毒害之源不是一句偏激之辞:网络中暑、网络上瘾、网络中毒、网络色情、网络低俗、网络毒药等等词汇,将是发展过程必须正视的问题。
当然,发展是硬道理,历史也已经证明,互联网的发展终究是可管理的,会不断净化和完善的。
结语:让我们关注“下一个3亿网民”的风暴效应
总之,比起过去十年,即将到来的几年将更加激动人心:网民从3亿到6亿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将激发一系列的涟漪效应:以网民消费为驱动,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必将转移到中国;以互联网产业为龙头,全球高科技的创业和投资中心也自然而然向中国漂移;而以高科技崛起为旗帜,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也可以以最“亲和”的界面实现根本性的上升。
让我们更加关注“下一个3亿网民”带来的全新风暴。提前预测,正确决策,趋利避害,为中国崛起而准备。
中国互联网10年修成正果
评论
编辑推荐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