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2011-9-6半月谈网
人们从凡庸的生活中产生“星空情结”,很可能最早源自康德的名言,他说令他感到由衷敬畏的,是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什么“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会让用“三大批判”冷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哲学家感到“由衷的敬畏”?乃是因为“夜晚的星空”蕴含了大自然无尽的秘密,而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当中,人类甚至连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也算不上,至于迄今为止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更是不值一提。一个理性的人如果不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低下他卑微的头颅,那不是狂妄,便是无知。而能够和宇宙的“神秘”与“无限”相媲美的,唯有人的心灵,唯有人类不断向善的至高无上的道德律。先哲有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毋庸讳言,不是什么人都对“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充满敬畏的情怀。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没有体会到这种庸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大快乐。不仅如此,他们也难以理解一样的土地上怎么会生长出那样一些思考奇怪问题的家伙。他们认为自己比那些人更聪明、更睿智、更务实,因而有资格放肆地嘲笑他们,把他们“异样”的举动变成自己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谈资。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同时是一位有名的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城邦日常的生活无法满足他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次他边走路、边仰望星空、思考天文学问题,不慎掉到路边的坑里,一个路过的农夫嘲笑他说:“你自称能够认识天上的东西,却不知道脚下的是什么,掉进坑里就是你的学问带给你的好处吧?”泰勒斯不屑一顾地回答:“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掉进坑里的权利和自由。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是享受不到这种权利和自由的。没有知识的人,本来就像躺在坑里从来没有爬出来一样,又怎么能从上面掉进坑里去呢?”
我不知道温总理是否看过这个故事,我相信他一定是看过,而且喜欢这个故事的。因为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他说到:“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这段话后来被作为《仰望星空》一诗的题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忽然想起这段掌故,是近来常常感到我们这个社会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好像越来越缺少了一点精神的东西,越来越缺少了像康德和泰勒斯那样“仰望星空”的“傻人”。人们都变得非常“精明”,非常善于“算计”,转念之间就能估摸出一个行动、甚至一个动机的“价值”和“价格”。钱,成了万物的尺度,既是有形物有形的尺度,也是无形物无形的尺度。衡量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看GDP;衡量一个作家的价值,越来越关注其作品的发行量;而看一部影片的优劣,好像除了票房,再也找不到其他标准;甚至衡量人际关系,据说也要在能否“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予以评估;体育明星早已像商品一样地明码标价,贩卖于市场;而那些有机会被摆上人才市场上的人,好像还颇应该为此得意一番才是。其实这也难怪,市场经济嘛,市场法则嘛,价值总要通过价格来表现,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全民皆商的社会,商业法则当然就“应该”成为唯一有效的法则,“身价”就应该成为一种光荣的标记。
用这样的道理和逻辑看问题,那些“无人问津”的学术著作,那些只有少数人才能体悟的科学发现,当然只有被鄙薄的份儿。那些选择了“寂寞的事业”,那些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依然决计“仰望星空”的人,当然近乎“傻瓜”。而那些官商勾结制造房地产神话的人,那些在投机市场翻云覆雨倒买倒卖的人,那些精于官场规则善于跑官要官的人,那些胸无点墨而不学有术的人,当然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毋庸质疑的“当代英雄”。
33年前我怀着梦想与憧憬走进北大哲学系,那个时候成绩最优秀、最有志向的青年首选文、史、哲和数、理、化,选择这些具有长远发展潜质的“基础科学”和“硬知识”。而器物层面的应用学科虽然也很重要,却是人们第二层次的选择。我不敢贸然评价这种选择的优劣高下,只想陈述一个基本事实:那个年代其实只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人们尚且有一份志存高远的情怀,有一种“高楼万丈平地起”的“基础意识”。而当我们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以后,却生出许多“猪猡式的理想”。人们见面,所论无非股票房价、荣辱升沉,精神层面的交流反而叫人不那么精神了。一位在大学当校长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早就不是数、理、化和文、史、哲了,相反,它们差不多已经成了分数最低的专业,而且其中很多不是第一志愿,是被迫调剂过来的。基础学科招不到最优秀的学生,没人愿意为此十年寒窗苦,都想一夜暴富,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功近利普遍心态的一种客观反映吧。
何以形成这种局面?有人认为与中国人穷怕了有关,有人认为与中国人太重视财富的积聚有关,也有人认为对广大的人群来说,人生本是一种卑微的存在,能够做到工作稳定、衣食无虞就足以了,好好地呆在地上,何必操心“星空”,还是让那些志存高远的人去享受那份快乐和辛苦吧。
对此我无话。让所有人像康德一样仰望星空、敬畏心中的道德律,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甚至不必要。社会分工不允许那样做,个人心智水平不同也未必都有能力那样做。但市场无论怎样发达、物欲如何横流,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有一些被短视的人看作“傻子”的人,有一些在这样的选择当中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的人,像鲁迅先生那样,“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唯其如此,中华民族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朱铁志 《求是》杂志副总编辑)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和整个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类尤其是个体显得多么渺小。而对于道德观来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浮躁的层面。大家对文学嗤之以鼻,拜金主义猖狂,每个人以把有钱和成功划上等号。记得暑假的时候同学聚会,曾经关系不错的同学大谈毕业后车房酒吧,似乎自己已快买车买房坐拥美女两旁。但和他谈及价值观问题时,他略显鄙视地说,我只能说你价值观太正了。我想说,不是我太正了,是你们的价值观早已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扭成了畸形的模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对我说,价值观没对错。确实,价值观没对错,但是有高低。为何大学生都成为这样?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早该好好反思下了。——胡倩
温家宝总理曾对大学生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思考,只是仰望星空则根基不牢,而如果仅仅脚踏实地则视野不宽。当我们忙于生计,当我们在闲暇之余,不妨静下来仰望星空,不仅会让心静下来,而且会让我们发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仰望星空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志存高远,为了走的更实更远。——倪卫校
周国平说:“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失。”曾有人把周长比作我们的信仰,把面积看成我们几年来物质需求的增长。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崛起,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然而正如那个圆一样,当它从寻找物质转变成寻找圆时,周长一点点被吞噬,正如我们的信仰在一点点地缺失。如今,仰望星空,追逐信仰已经成为一种奢求。——程鹏丽
仰望星空,宇宙赐予我们力量,站在高处,才能获得更高的力量。一个民族需要一群站在高处的人来指点江山。这里的星空可以理解为道德、信仰以及人道主义的爱等等。只有当我们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责任的时候,才能走好脚下的路。——贝拉
仰望星空,感觉宇宙是那么神秘,象征着尚未探索的未知世界,心胸也变得宽广。善于思考的智者喜欢面对星空,辽阔的星际可以给人启迪和灵感,冥冥之中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张欢
内心在修炼远远大于外部的张扬,无论何时,心灵的窗子永远需要我们去净化,保养。——李斐
理想再伟大都没法比得上财迷油盐酱醋茶的,大多人其实还是会喜欢星空的样子的,只是生计的担子把他们压着太累,还没看到星空,就都垂垂睡去了。久而久之,星空的样子大约也都被淡忘了。可是,一定还是有着畅往星空的人的,不管哪个年代,理想总是还是会存在的,只是也许只是一部分人的而已。——杨文
志向可以高远但也要务实。——祝海宾
我觉得星星们都要被看得脸红了吧?脚下没有实地,只好看着天空,连鸵鸟都做不得,只好抬起头来好让眼泪又流回眼眶。——小迷
仰望星空这词,最开始接触还是源自康德的那句——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何瀚
仰望星空,脚下需要有坚实的土壤,内心需要有无限的热忱与梦想,更要有敢于面对无知的勇气。现实让人无奈,如果有更多的人胸怀远大高尚的理想情操,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好,国家会更有希望,生活会更有活力。——刘鹏飞
仰望星空也代表着内心的一种向往,一种美好憧憬,虽然不曾成功但曾经努力过,坚持过。——王宏伟
阴阳互动,仰望星空,乃是将心底的阴气排除,接受阳气的过程,使之处于动态平衡。——温轩
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也需要低头耕耘的人。——贺兰雪
我想,这也许是无法躲避的阵痛期,社会发展注定要经过的坎,待到绝大多数人都从中得到了锻炼、思索和然后的提升,也就离问题的解决不远了,离秩序不远了。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者。而社会的进步与飞跃需要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成长,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并形成一股坚定和强大的力量才行。马克思说,社会的需要比一百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这里面当然要内涵体制的协同。经过一番痛苦的涅般,在盘旋中,在磨练中,在发展过程中甩脱一些不必要的包袱中,我深爱的中华民族才能获得新生,长久屹立。——栗彦卿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im.banyuetan.org/rtdj/hot/110906/526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