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公信力


  信用评级有多重要?看看全球金融市场就知道了,美国打喷嚏,全世界感冒。近日,标普总裁夏尔马辞职,有报道称美国司法部对标普已开始调查,这些新闻让标普挽回些许因金融危机失察而受损的声誉,它是抱着九死之勇气,想赢得一生之信任。所以,别抱怨它收费高,只有信任的使用价格高,才会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赴汤蹈火去追求信任的价值。

  今年,中国媒体曝光的公共危机事件特别多,让人们有一种错觉:我们的公共管理水平在倒退吗?从一个公民的感受来讲,我认为在进步,只不过在互联网的世界,公信力建造的成本比以前高了。负面情绪的凝聚和扩散都比平面媒体时代快了N个层级。连一向自豪守礼重法的英国首都都发生暴乱,足以说明虚拟世界的游行比现实世界的示威威力更大。因为后者是某个地域某段时间体力的集合,而前者能在同一时间,鼓动网络覆盖范围星星点点的情绪,脑力激荡,瞬间燎原。

  燎原,可以使组织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公信力灰飞烟灭,亦可以焚杂草生肥料促新生,其间,危机的应对能力十分重要。很多企业领导人不屑于这类“雕虫小技”,结果便落得比窦娥还冤的下场。

  说真话办实事,是面对质疑最基本的动作,我们常常看到为掩饰一个谎言而一错再错的拙劣,也有人身处污泥浊水中,不是积极前行到岸,而是迫不及待推脱责任,百般辩解,结果喝了一肚子脏水,呜乎哀哉!媒体和公众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公信力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才会扩展成人与组织的互信,组织与组织的互信。危机应对就是日常沟通习惯的本能反应加上传播的专业技能,如果你惯于矫饰,也就别抱怨媒体的风刀霜剑,因为微博已把每个公民都变成了媒体,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如汪洋大海之比喻。

  媒体是公器,无论这媒体是一人所做,还是群体所为。是公器,就要客观,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主观臆断的谎言,永远是阻挠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这句谎言是为官者言,还是为民者说。媒体如果一味地追求公开,而忽略了真实的探究,那么我们就可能被私欲者所利用,助纣为虐。唯有在追求公正基础上的公开,才能最终成就公平。

  一位禅师曾举起一张白纸问众人:“这是什么?”众人答:“白纸。”禅师拿起笔在纸中间点了一下,又举起问:“这是什么?”众人说:“黑点。”禅师笑了:“一个黑点占不到白纸千分之一的面积,但人们却为此忽略了这仍是一张白纸的事实。”媒体今天的位置就像这位禅师,我们为了互信所做的努力是否能够战胜无端猜疑的情绪化,决定了中国有多少企业能够做强做久?英才们持续追求成就感的激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可持续的绿色心态需要绿色的舆论环境来保护,内心的沙漠化比田园荒芜更可怕,在真话与谎言齐飞的年代,我们急需精神世界的环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