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评比表彰项目高撤销率的背后


全国评比表彰项目高撤销率的背后

  近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负责人就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有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清理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06年至2009年期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2011年9月26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是党中央和各级各地一直在强调、一直在抓的整顿党风政风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很早要求、部署很久,但是,从清理的结果来看,被列入撤销的评比表彰项目远远高于保留的项目,这背后隐含了很多忧思。

  顶风违纪甚。过多过滥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耗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罪魁祸首。党中央、国务院,包括各级各地党委政府,也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但是年年清理,年年还有一些违规的项目在清理之外,甚至一些地方还越清越多、越整越滥,基层干群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单从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的通报来看,居高不下的违规评比表彰项目的背后,隐含着可怕的疯狂的众多的顶风违纪者,他们长期习惯于我行我素、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而对中央和上级的规定要求置若罔闻,这是最大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必须从源头上、根本上加以铲除。

  好大喜功多。本来,评比达标表彰,是为了创先争优、表扬先进、树立标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评比达标表彰变味了、走形了,变成了一种扰民行动、官样文章。不看做得好,就看吹得欢;看现场、看材料,搞的全是另一套。一些地方官员,更是对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事业,很热衷、很上瘾,不但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败坏了党风政风行风,不玩实的,净搞虚的;不来真的,瞎搞假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是形式,而效尤,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好逸恶劳。有的地方搞活动还动不动就冠以“全国”、“中国”、“中华”等字样,让人一看就好笑,一听就生厌。评比达标表彰项目高撤销率的背后,是好大喜功者在表演。

  规范标准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评比表彰活动,也不是一棍子打死的事情,对于哪些项目必须申报、哪些项目不必申报,也有个标准和规范的问题。但是,有些时候,一些地方对标准不研究、对规范不理会、对原则不上心,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甚至故意装糊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并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地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神,不越雷池半步。相关的归口审批工作,必须从紧、从严执行到位、规范到边、落实到底。

  监督管理松。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说到底,还是一些地方部门单位主管领导的一种权力运行。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本来应该有标准、有规范,但是一些组织者、主办方长官意志很浓、权力欲望很强,才会发生变形的。因此,要规范评比表彰,必须先规范权力运行,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干部手中的权力的监督管理、制约规范。监督管理必须跟上,才能从根本上清理规范相关评比表彰等活动。全国评比表彰项目高撤销率的背后,暴露出了平时的监督管理没有跟上,或者说比较松、比较软,对一些违规行为漠视了、姑息了。在对一些过多过滥项目、违规危急行为坚决严肃处理的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及时开展监督检查,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分工加强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监督检查。协调小组将及时公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审批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义务。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规范和清理,看似专项行动,但是里面包含着、隐藏着很多“潜规则”和官场陋习。而治病必须对症下药,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搞一两次集中清理,而必须立足于长远,从根本上、源头上查摆原因,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才能遏制各种歪风邪气,营造风清气正、阳光高效廉洁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倪洋军)

相关新闻:

  全国清查出14万个评比表彰项目 总撤销率达到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