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篇: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我比较认同2010年是Android年,很可惜这个虎年又被认作是“中国数字出版元年”,还被潜规则说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在这个利益冲突严重,尔虞我诈,没有游戏规则是终极规则的年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牌该怎么出。所幸,这一年,我们没有看到杯具,也没有看到洗具,只看到一场场让版权飞的战斗,一场场有你没我的战斗,有人赢了,有人输了,正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第一回合:数字版权归属战
版权“属于”谁?版权最好“属于”谁?在目前中国的数字阅读市场,在数字版权与资源共享的界限不甚明晰之时,数字图书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继Google图书馆计划引起轩然大波之后,2010年百度文库再次“戳痛”数字出版神经版权纠纷在数字出版中进一步激化,数字出版中作者、出版社、终端厂商之间围绕版权而产生的利益纠纷较传统出版更为激烈。可以推断的是,谁能在产业链中争得主导地位,谁便可以分得最大蛋糕。
第二回合:阅读器价格战
“任何品牌电子书均可换购Bambook”,用盛大文学的软文标题就是“免费换购引销售狂潮”,此招一出,直攻要害,这只是2010年电子书市场竞争的一角。2010年上半年汉王科技上市,重金投入市场营销快速拉动整个市场。年中,上海世纪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重庆出版集团、《读者》杂志社等内容提供商纷纷推出自己的阅读器终端。拥有5.6亿用户的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业务商用的同时推出8款TD版定制阅读器。盛大推出定价999元的电子阅读器Bambook,激活了整个电子阅读器市场的价格战。目前,国内市场同时存在几十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阅读器品牌,生产电子书的“山寨厂”则高达数百家,竞争可谓惨烈。。(文/钟雄)
曾有也内专家认为,Kindle的成功是商业的成功,汉王的成功是中国礼品市场的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销量最大的厂家的销量也不及Kindle的1/10,换句话说这个市场还没真正被引爆。在保守质疑的销售数据的后背,是商业模式的缺失。
第三回合:阅读终端争夺战
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谁才是阅读终端?有人说iPad拯救了传媒业,有人说iPad只是有钱人的玩物,而无线阅读需求最大的人群他们什么都没说,因为他们只用得起山寨手机,他们才是最大的阅读群体,谁是真正意义的阅读终端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阅读了,数字阅读的习惯培养起来了。
从阅读体验来看,我觉得是Kindle为代表的专用阅读器无疑令人肃目起敬,从综合功能来看,“泛娱乐化”的 iPad无疑是王者,但从目前市场规模来看,那当然是手机。不同的终端有不同的优势劣势,但是拥有他们的人还是依然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说Kindle的黑白屏没有色彩,有人在抱怨手机屏幕小,有人说iPad仅仅是一款大屏iPhone,提供给那些烧钱的人享用。。(文/钟雄)
第四回合:平台的整合火拼战
目前国内酝酿成立了多个类似的云平台(产业联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通讯运营商推出了各自的手机阅读平台,盛大文学通过OPOB(一人一本)战略搭建云图书馆,汉王力推汉王书城,EDO搭建数字发行平台,方正打造中华数字书苑,北京出版集团发起成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广东成立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上海新华解放数字阅读传媒有限公司与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合作搭建数字阅读平台。
在内容分成上,以中国电信天翼阅读为代表的运营商模式成为主流,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的加入,汉王科技给予内容提供者的“二八”分成比例也在叫板运营商的“四六”分成比例。MTC联合创始人钟雄认为,分成比例的并不是目前市场的关键,是否具备庞大的用户群,是否拥有完善便捷的支付渠道和推送渠道才是内容商在选择平台的关键,而用户体验和内容为其次。
所有这些战役的背后是传统出版模式歇斯底的最后抗战,也是新旧出版模式之间的荣誉之战,大家都怀抱着的自己的利益,寸步不让,而消费者已经走开,阅读已经改变。
二、未来篇:刚刚开始的数字出版明天
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就像你拿着2个四筒,别人也拿着2个四筒,到底怎么出牌?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活在“裆”下,而随着《独唱团》的解散,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你要站着赚钱很难。面对终端智能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纯粹的移动互联网网民的进入,运营商的强势加入,作家对数字出版的逐步认可,互联网企业对数字出版的信誓旦旦,这场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文/钟雄)
规模只是个数字,用户数也是个数据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的整体产值为799.4亿,首超传统出版,其中手机出版的整体产值是314亿,占到数字出版总值的39%,首次超过了网络游戏,雄居榜首,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中国手机阅读市场2010年在运营商阅读基地如中国电信天翼阅读的推动下,收入规模相比2009年有快速的增长,增长幅度达60.4%。预计2013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65.31亿元,活跃用户达到3.69亿人。
融合发展 搭建平台 共同发展
越来越多的出版人认识到,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不应是互相取代,而是相互丰富、彼此促进,传统出版行业应关注、适应并应到数字阅读,以获得新发展。
在1月8日由MTC主办的“2011年手机阅读发展趋势探讨”会议上,众多业界知名人士一致认为,2011年,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法律法规还是企业层面的规范和自律,都将全力促进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为市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服务。内容上,突破以往以网络文学为主的局面,汇聚正版优质资源,同时在保护知识产权和作家利益上有新的突破。运营上,建立互动机制,实现读者与读者的互动,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发行上,各平台依托自身庞大的用户群体,有效放大传统图书的发行规模。
数字首发渐成趋势
第一本没有印刷、只有数字版本的杂志《Project》已于2010年11月30日诞生。其内容涵盖设计、娱乐、科技、时尚等领域,目前只在iPad上发行,每月一期,每期2.99美元。今后还会推出Android或是其他平板电脑的版本。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在抢得第一之后说,“这不是争夺,也不是战争,而是出版业的未来。”另,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新闻集团专门针对iPad平板电脑的报纸《The Daily》将于2011年1月17日上线。
这看起来是传统出版的妥协与变革,实际上是全新的数字阅读时代已经完全降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数字阅读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主流,这种方式在改变阅读方式的同时改变了阅读本身,更改变了整个产业。。(文/钟雄)
微支付成为数字出版助推器
以网络出版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俨然唤醒了沉睡的传统出版业态,著作权人的作品直接就在网络上首发,一些精品也会授权给传统出版社出版。虽然网络文学作品还是主要集中在人文领域,但是作品内容的时效性有保障,这也成为了网民深度阅读的一个动因。对于以获取传统出版社内容授权的电子图书数字出版商而言难以实现的“同步出版”(指纸书和电子书同步上市),在网络文学网站就不算什么问题了,并且基本上网络文学网站运作上都是数字出版在先,纸质出版在后。不仅如此,随着手机出版模式的兴起,其强大的出版时效性,支付便利性,互动性等优势,使长期受困的盈利模式难题得到破解,小额付费成为数字出版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