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生意比得上电影业的发展速度。为什么中国电影在经济低谷时期,依然有超凡表现?在百亿票房的背后,又藏匿着多少隐疾?今年中国电影能否创造出200亿的票房神话?
2010年是中国电影的突破之年,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2010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101亿7167万元。票房达到了一百亿是硬指标,一百亿票房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价值。这个数据让电影人非常兴奋,因为这比2009年的62.06亿元足足增长了63.9%。在过去的一年里,电影人的辛苦化作甘霖,当然也吸引了大量业外人士的关注和参与。2011年的中国电影必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这会是电影产业的大跃进吗?
2010拉动电影投资
最近几年是全球经济最低迷的时期,尽管有口红效应,但电影业在全球来讲也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传出倒闭和关张消息的著名电影公司比比皆是。但是中国的电影恰恰从2009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在去年的增长速度犹为惊人。
2010年票房收入前十名国产影片
2010年票房收入前十名进口影片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10年全年经济增速为10.3%。消费者物价指数全年为3.3%,国内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3.2%。那就电影的票房来看呢,全年增长了64%。这个数据比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增速还要多近一倍。这个数据也比2009年比2008年的44%的增长多出一半。此前的2004~2009年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5%,其中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的65.26%。如果计入经济不景气的因素,去年的中国电影增速绝对是历史上最好的。
当然这里所讲的101.72亿元所指仅仅是城市影院的票房,如果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35.17亿元,全国各电影频道的广告收入20.32亿元,2010年中国电影综合效益为157.21亿元。这些数字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电影消费的市场表现出色。
中国电影为什么能在经济低谷时期保持增长,还有超凡表现呢?首先是影院建设:
中国电影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绝对要归功于商业房地产投资范畴的影院建设。中国影院数量从2005年的1243家增长到2009年的1687家,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2400家。而银幕数量也从2005年的2668块,到2010年底的6000块。
2010年票房收入前十名电影院线公司
这里面做得最出色的大连万达所属下的万达院线成为国内首条年度票房破10亿元的院线。这不能不说是与其最近几年连续投入影院建设有关。而博纳在美国上市前也宣布在北京和重庆分别有新影院投资计划。过去社会上的热钱大多投在产业链上游的电影制作领域,而从2010年来看投资热点已经转向了产业链下游的放映终端。
其次是高票价与低供给:
从电影票房的收入来讲你看不到另一个情况,那就是实际观影人数在下降。所以有影评人说中国电影是“小众”市场,即看电影是少数人能负担得起的 “奢侈”休闲方式。那观影人数在下降为什么票房能上升呢?这就是票价在涨。从这方面来讲,这也算是一种通货膨胀。这一年里,姜在涨,蒜在涨,凭什么电影票不涨呢?
2010年票房收入前十名地区
在这样的畸型发展状况下,在西部的重庆,出现了全国“最能吸金”的电影院坐椅———单座年产值5万多元。重庆的UME国际影城(江北)也居然成为中国票房收入第二高的电影院。而根据重庆市文广局介绍,去年该市观影人次765.8万人,仅占3200万总人口的约23%。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微博上说:“中国票房达到101亿多。可喜!中国观众人数2亿5千万。意味着中国观众人均每五年左右进影院看一场电影。现在中小城市影院太少。所以,电影局官员说;票房增长与观影人数增长不相协调。这是清醒。”
优秀的电影毫无疑问也是这种热潮的源头:在去年6月份上映的27部电影中,25部亏损。同样的去年10月,有27部中小影片上档但只有一部影片赚钱。更残酷的是陶虹担任监制的影片《米香》投资500万,全国票房不到10万元人民币,张瑜复出的首部作品《庐山恋2010》投资1000万,票房只有150万。大量的质量不高的影片成为“一日游”电影。
2010年内地影片票房亏损前十位
当然从这张表上也可以看到象《阿凡达》和《盗梦空间》这样的国外也少见的佳作,确实在国内的票房中起到了支柱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票价那么高,观众仍然捧场的原因。
最后是投融资方式的变化: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作人阎焱说投资人在中国电影界投资非常小,不超过资金的1%。但是这个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华谊兄弟2009年的上市是国内电影业第一次用股民的钱投资电影。 博纳影业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橙天嘉禾入股好莱坞传奇影业都表明中国电影业的投资融资方式出现了多元化。
在2011年还将有更多的电影公司能在中外股市上融到资。令人期待的中影集团上市也将把资本市场的目光引到高速成长的中国电影业上来。
而更令电影业疯狂的是大量的银行介入到电影投融资业务当中来,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诚如著名导演黄建新所指出的:中国电影投资环境变得不缺钱,但电影产业还没有形成理性的投资过程。
2011的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2011年,将是承继利好的一年,有人把原来认为2013年才能达到的200亿票房纪录直接算到了2011年头上。
2011年3月19日算是个界点,中国将同意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裁决,对美国进一步开放娱乐产品市场。中国将允许美国及其他外国企业向中国引进电影、音乐、电游和图书,并准许美中合资企业在互联网上分销音乐。其实近些年中国每年进口的电影总数会超过20部,譬如2005年进口的电影总数达到了50部。
2011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于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根据框架协议文本广电总局自2010年10月26日实施对台电影开放措施。其实中国电影最近几年的优秀表现也离不开较早以前针对香港的CEPA协议。大量的香港导演进入内地,参与了大量高票房电影的制作。香港导演用最快速的方式引进了商业片的操作理念,带来了口碑和票房兼收之作。在过去的一年中。票房前10名中多部作品出自香港导演之手。其中包括逼近3亿的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破2亿的叶伟信的《叶问2》等。
这些当然是利好,尤其是对于电影票房。尽管国产电影可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但是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只有把蛋糕做大了,大家才有得分。如果蛋糕太小,一个人吃都吃不饱,这个行业就没什么做头了。
事实上电影是个长周期的事业,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排片表大致了解2011年的电影状况了,显然一些IMAX大片和3D电影将会更加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象进口IMAX大片:《加勒比海盗4》、《汽车总动员2》、《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国产片中《倩女幽魂》、《画壁》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故事讲得精彩,而《建党伟业》《辛亥革命》这样的群星云集的历史制作,也可以在票房上重复《建国大业》的辉煌。
2010年中国电影跨过百亿票房的给力表现,似乎让人们更加坚信,在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是有可能的。著名导演冯小刚曾说,我们正赶上中国电影一个迅猛的市场增长期,“中国电影市场这个空间我觉得起码可以做到600亿或者500亿,我觉得七八年之内,会达到这个数字。”
但是如果拿这个数去对应一些相关行业的数据,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仍然是比较小。据有关咨询公司计算,中国游戏业的市场规模为一百五十亿人民币左右,而与电影比较接近的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规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达到五百亿。而最近国家比较照顾的数字出版业,预计到2012 年产值将达到3271.1 亿元。
与社交媒体革命相适应的电影
反映社交媒体革命的电影《社交网络》赢得了今年金球奖的多个奖项。反过来说,社交媒体革命也在影响电影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微电影在网络上出现,点击率和好评率也相当高。这些都吸引了许多广告厂商和网络视频商的大量投入。可以看到2011年微电影将大放光彩。
最近土豆网的五元在网上看《让子弹飞》四川话版的事情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在网上支付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形成更多的销售窗口。这是电影产业多年以来一直想要的。毕竟在我国,票房占到整个产业收入过大的比重。在语言环境下要向海外求发展也比较困难。只有在网上才真的能够获得电影业的增收。
在美国,影院票房占的比率在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左右;各种影像版权收益在三十左右,电视与网络版权约二十左右,还有其他。这就是电影投资商的可能收益来源。中国票房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产业链的收益太短太少。
在中国,国家提倡数字电影,而数字电影技术在最近几年把产品成本已经降到最低。投影仪,大屏幕高清平板电视等也越来越便宜。1080的电视机遍地都是。要把电影数码化,通过硬盘发行到乡村并非难事。这些都给新的一年带来无穷变数。
在今天世界上非洲电影是个奇迹,人们说瑙莱坞打败了宝莱坞,即将征服好莱坞说的是另一个事实,即非洲电影通过DVD发行到乡村影院播放而获得了极高的电影产值。
电影业有句经典的话: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这来源于1954年好莱坞的一部经典音乐电影。在中国,好像没有一个生意能比得上电影业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