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投资风险启示录


  中国电影诞生已经106年,这是一段相对漫长的历史了,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要面对市场的不断挑战,市场是适者生存,在艰苦的磨合之中,中国商业电影正在和国际逐步接轨,我们越来越多的商业电影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那么在今天电影投资过1亿、上3亿、甚至到6亿的水准之上,中国电影是否真的能保证稳赚不赔呢?自《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在2002年开启商业大片时代以来,中国电影投资经历了怎样的打击与鼓励?现而今的商业片是否已经成熟起来了呢?这一切,应该都要从头说起——

  1、《英雄》激活整个市场

  《卧虎藏龙》于2000年下半年陆续在世界各国上映,这部电影不仅在后来缔造了全球2.13亿美元的票房,也在2001年拿到了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是华语武侠片扬威世界的作品。《卧虎藏龙》在中国内地上映之时,因为作品风格偏重于李安所表现的文人武侠气质,再加上盗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票房并不高,几乎可以忽略,但这部电影实实在在地为华语古装片打开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市场。

  2001年8月11日,张艺谋执导的首部武侠巨制《英雄》开拍,影片汇集了李连杰、梁朝伟、甄子丹、张曼玉、章子怡、陈道明这样的顶级豪华阵容,这部影片单纯论演员阵容来说,完全可以击败日后的《无极》、《赤壁》、《投名状》、等等影片,这样的演员级别在今天已经很难复制了。《英雄》握准了内地市场脉搏,导演张艺谋用简单直接的视觉语言和排山倒海的征战场面赢取了2.5亿元的内地票房,由此也就激活了整个内地市场,之后的古装大片也层出不穷起来,直到今天仍然有连绵不绝的趋势。

  《英雄》当时投资3000万美元,用制片人张伟平的话说:“中国电影市场就应该下猛药。”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内地大部分观众甚至都没有华语片票房的具体概念,因为这之前还没有哪个导演敢这么拍电影,而且目的明确是奔着票房去的。1997年上映的《鸦片战争》投资1亿元人民币,之后内地票房收8000万元,但这是主旋律电影,票房盈亏并不在考虑之内。但《英雄》不同,这完全是一个民营企业的项目,输了的话,会输的很惨。

  2002年12月14日,《英雄》开始在内地上映,并且不断刷新票房票房纪录,最终内地票房锁定在2.5亿元这个高度之上。按理说,3000万美元的投资,2.5亿元的票房回报,按照影院和电影发行方收取六四分账比例,《英雄》能到电影投资人手中的收入是票房的四成(1亿元),很显然,内地票房不足以实现影片的盈利,也正是因为这个分账比例,大部分商业大片都不能保证从票房上获取很高的利润。《英雄》是通过后期的海外版权和音像版权来实现盈利,单是内地的音像版权一项,就已178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在当时也缔造了新的成交纪录。《英雄》2004年暑期在北美上映之后,累积取得5371万美元的票房,北美方面是米拉麦克斯公司一次性买断的版权,从米拉麦克斯声势浩大的宣传来看,《英雄》的北美版权售价必定不菲。

  2、《无极》和《黄金甲》的悲哀

  《英雄》的胜利给中国商业片注入了强心针,之后的商业片都是以“高概念”著称,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总之,要以“大”取胜。但《英雄》也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高投资影片单纯依靠内地市场根本无法实现盈利,2.5亿元的票房只是数字好看,按照投资比例来说,因为影院大概要拿走票房的6成,所以一部投资2亿的电影,票房至少到7亿才能说在票房上盈利了,但当时很多电影投资人和电影从业者根本没有看到这一点,“盲目”是当时中国商业片的一个显著特征。

  张伟平是精明的商人,《英雄》树立起张艺谋这块商业品牌,之后的投入自然风险减小,《十面埋伏》当时宣称投资高达2亿元,但实际上的拍摄成本应该没有这么高,因为几位主演刘德华、章子怡、金城武的片酬加起来并不能到1亿元人民币,影片中的场面和特效也耗费不了1亿元,这其中自然有注水的成分,不过这也是宣称的一种手段。《十面埋伏》2004年在内地收入1.5亿元,全球收入票房9286万美元,单是从海外版权售出的情况来看,这部电影肯定是赚钱了的。

  2004年,陈凯歌开拍魔幻片《无极》,当时号称投资3亿元,实际的拍摄成本也达不到这个高度,因为主演张东健、真田广之、谢霆锋、张柏芝等明星虽然算是大腕,但他们的片酬合起来也倒不了1亿元人民币。《无极》在2005年12月15日中国内地公映,之后收入票房1.8亿元。但影片的整体叙事与观众的接受层面出现了裂痕,电影上映后在国内口碑并不好,北美方面甚至出现了版权被退的传闻,在种种不利条件下,《无极》进军海外市场的情况欠佳,影片的全球收入为3092万美元,如果按照其对外宣传的投资来看,影片并没有赚到钱。

  张艺谋第三部武侠巨制《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开始出现盈利危机,影片拍摄于2006年2月份开始拍摄,同年12月14日上映,号称投资3.5亿元人民币,堪称华语片投资之最,上映后内地票房2.9亿元,票房收入到制片方新画面公司的手中也只有1亿多,海外市场则显得悲剧,北美市场仅收入656万美元的票房,具体北美版权收入是多少制片方并没有公布,但显然该片的版权销售情况达不到《英雄》时期的鼎盛。《黄金甲》之后,华语古装大片在北美市场再无建树,老外对这个类型的电影已经厌倦了。

  从《英雄》到《无极》,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多部华语古装大片在中国内地市场还算是能够呼风唤雨,但是到了海外市场上,号召力便开始逐步减弱,到了近几年,几乎是雷声大雨点小阵势了,此类华语古装片只能是瞄准东南亚市场了。投资越大,风险越大。单纯依靠内地和港澳台很难回收成本,欧美两大市场又开始不买账,华语商业大片该何去何从呢?

  3、古装大片毫无盈利,主旋律却再攀高峰

  2007年12月12日,古装战争大片《投名状》上映,这部电影对外宣传是4000万美金的拍摄成本,这个投资当然也有夸大的成分,但据传李连杰一人的片酬就高达1亿元人民币,折合美金超过1000万,所以《投名状》的投资在华语片算是极高的了。上映之后,《投名状》在中国内地收入2亿元的票房,这是个非常不理想的成绩,按照影片过3亿的投资来说,这个票房几乎是惨败的。那么影片的海外销售情况如何呢?北美院线仅小范围上映了该片,票房收入微不足道,所以影片在海外的收入也是欠佳。

  影片投资方之一的保利博纳总裁于冬之后就批评道:“《投名状》,在海外市场销售得就很不好,基本可以算是亏损的。造成这样结果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观众对中国式大片的审美疲劳不容忽视。今后内地影片的投资额度应该控制在1000万美元以内。”《投名状》整体的质量是不俗的,但错就错在投资太高昂了,内地市场当时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大规模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之后,内地电影投资人逐步开始了转向理性化的投资。

  与《投名状》同期上映的《集结号》则是另一种结局,这部电影是由华谊兄弟投资拍摄,成本宣称是8000万元,省钱的地方主要是没有大牌明星,张涵予是影片的主角,当时他还没有成名。影片花钱的地方是在战争场面上,请来韩国《太极旗飘扬》的爆破特效团队为影片打造战争场面,使《集结号》展现出非同小可的震撼效果。《集结号》2007年12月20日上映一个月之后,票房累计达到2.5亿元,从影片的投入和产出比例来看,《集结号》实现了中国式商业大片本土的辉煌盈利。之前的《功夫》和《天下无贼》当然也是本土实现盈利的,但《集结号》是中等规模中率先突破两亿元票房的作品,冯小刚商业片大导演的地位越发巩固起来。

  《集结号》之后,中国商业片出现了兵分两路的趋势,一路是《赤壁》这样投资刷新纪录的巨额投资电影;另一路是像《建国大业》这样中等规模投资的影片。两种制作规模的电影表面中国商业的制作模式正在日趋成熟化和理性化,但距离成熟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赤壁》宣称投资6亿元(约8000万美元),至今仍然是华语片投资的最高纪录,影片分为上下两部上映,合共在内地收入票房5.7亿人民币,很显然,依靠内地市场是不能支撑起影片庞大的投资。所幸《赤壁》在亚洲很有号召力,《赤壁》(上)单在日本一地就收入票房50亿日元(约4亿人民币),所以《赤壁》这项投资应该是实现了盈利。但这部电影一方面是依仗吴宇森的大导演品牌和庞大的演出阵容,另一方面是基于《三国演义》在东南亚等国广泛的知名度,所以《赤壁》的成功有其特定性。2011年,吴宇森即将开拍耗资1亿美元的《飞虎队》,这部以抗战为悲剧的空战电影会不会刷新内地票房纪录呢?

  与《赤壁》大相径庭的影片《建国大业》在上映后取得4.2亿元的超高票房,这部在2009年9月16日上映献礼片一度成为了中国影史的华语片票房新高,这多少有些让人始料不及。虽然影片明星云集(明星都是零片酬出演),但毕竟是主旋律电影,所以电影的投资仅为3000万元,可观众居然能够蜂拥而至,并且最终退出了4.2亿元的票房新高,《建国大业》的成功更具有其特殊性,但其对市场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建国大业》让主旋律电影再度攀登上票房高峰,2011年上映的《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同样是走群星路线,不知会再缔造如何的票房新高?

  从《投名状》到《建国大业》,中国电影的投资出现了越来越低的趋势,《赤壁》只是个例,大多数影片转向了理性投资,内地市场成为主攻方向,一部影片首先要实现在内地票房上的盈利,然后才能考虑海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如果率先将目光瞄准海外,那无疑会死得很惨。

  4、《唐山大地震》气势如虹,《让子弹飞》势如破竹

  2009年7月,《唐山大地震》开机。冯小刚之前的作品是《非诚勿扰》,这部爱情喜剧以5000万的投资收到3.25亿元的票房,投入和产出比是1:6.5,冯小刚成为内地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后他的东家华谊兄弟公司以更大的雄心开拍了耗资1.5亿元的《唐山大地震》。对于冯小刚来说,这已经是他从影以来耗资最大的影片,当然1.5亿元在华语大片中并不显眼,但熟悉市场规律的冯小刚在开拍之初就放出豪言,影片要在内地收入5亿元票房,这在影片上映之前,都还有很多人不相信,因为之前还没有哪部华语片能达到这么高的票房,况且1.5亿人民币并不是多显眼的投资,《赤壁》可是宣称投资6亿的作品。

  但《唐山大地震》在2010年7月22日上映之后,累积一个月票房突破6亿元,最终锁定在6.6亿元这个终极票房数字上,冯小刚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华语也做到了傲视好莱坞电影的程度。单从投入和产出比来说,《唐山大地震》是1:4.5,冯小刚非常漂亮的用本土市场达到了一个华语片票房的最大量化,这部电影对于华语片投资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成本控制到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一个拥有6000块银幕的市场是足以实现盈利的。但如果成本超过了银幕数量的承受能力,那么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大,这种风险往往最后会演变成票房的灾难。

  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其个人品牌效应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状态,重归影坛的首部作品还是和当红笑星小沈阳、赵本山联手打造的《三枪拍案惊奇》,这个时候,张艺谋不管拍什么电影都肯定保证卖座,并且是票房1亿的起步价。还有强势的制片人张伟平推波助澜,他完全懂得如何打好张艺谋这张商业王牌。《三枪拍案惊奇》在2009年12月10日上映,一个月后,票房高达2.5亿元。

  影片的投资据新画面宣称是8000万元,但影片中除了搭建一座面馆之外,几乎找不到费钱的场景,这一次张艺谋典型是以小博大,其个人的商业品牌彰显了无穷的号召力。2010年,张艺谋和张伟平又携手打造了《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的投资可能是过了1000万元,因为在没有大明星、大场面的情况下,这部电影想花钱真的很难,估计后期宣传和发行费用不会低,但拍摄成本确实不高,影片依靠张艺谋的品牌效应,轻松在国内收入票房1.2亿,这已经是四两拨千斤的电影买卖了。

  冯小刚和张艺谋都已经形成显著的商业电影品牌,那么另一位很著名的演员兼导演姜文呢?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投资为6000万,票房不到3000万元,惨败。2009年,姜文宣布用1亿元投资打造一部民国动作片《让子弹飞》,主演最终确定了姜文本人、周润发、葛优、胡军、邵兵、陈坤等,影片的阵容阳刚气十足,是纯爷们电影,但大部分观众对于姜文的票房号召力还持观望态度。

  影片在2010年经历了戛纳放出预告片、世界杯期间亮相央视的《豪门盛宴》、罗伯特·德·尼罗的到访、一直到2010年12月6日的北京奥体中心首映礼,影片的整个宣传过程做到了滴水不漏,由小到大的层面都没有放过,制片人马轲为电影投入了5000万的宣传和发行费用,让主流的广告媒体都被《让子弹飞》所覆盖,电影上映近一个月之后,票房突破6.7亿元大关,成为中国影史新的票房冠军。从投入和产出比例来看,《让子弹飞》目前是1:4.5,和《唐山大地震》基本持平。《让子弹飞》和《唐山大地震》两部影片票房的成功,说明了高成本电影依靠中国本土实现票房盈利是完全可行的。但如果一部电影的投资高达3亿元的话,那么票房至少要在9亿元才能保证盈利,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衩》宣称投资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6.5亿元左右,影片内地票房不过10亿都是悲剧,所以,还是那句话——投资越大,风险越大。

  结语,中小成本逐渐兴起

  中小成本电影才是市场制作的主流,因为商业大片中国一年也就是生产十来部左右,但中小成本电影却高达400部以上。张艺谋的电影《三枪》、《山楂树》投资也不大,但因为张艺谋品牌太响,所以是中小成本的电影的特例。从《疯狂的石头》用200万投资换回2000万票房之后,投资人对于中小成本电影又重新关注起来。

  单说2010年,就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杜拉拉升职记》、《人在囧途》、《枪王之王》、《恋爱通告》等作品都是不同程度以小博大的典范,一部成本在3000万元上下的电影,票房突破1亿元即票房稳赚不赔。类似于《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这种投资为1500万,票房高达1.2亿元的作品,简直到了一本万利的程度。所以从电影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中小成本投资的影片应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大片自然有其雄厚的号召力,商业中小片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市场平衡,并且鼓励更多电影人积极有效的创作。否则大家只顾拍大片,这样不仅会导致行业的畸形发展,也会让商业大片本身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市场不能只允许奢侈高档品的存在,全方位的发展才能让中国电影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