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一个朋友给我发了条短信:我看所有的分析师都说一句话:观望,不要轻易抢反弹,这样反过来,是不是可以大胆抢反弹?
果然,周三出现了近四周以来力度最大的反弹。
这就是所谓的“相反理论”,或者说囚徒困境在起作用吧。
“相反理论”一直是A股市场上比较热门的一个分析工具,巴菲特那句“别人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要贪婪”就是浓缩了相反理论的精华。在分析市场时,很多人时不时会拿出来用一下,有时候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它的前提是“大多数是错误的”,因此,一旦用的人多了,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比如最近,A股市场上有一种观点比较流行:只有市场恐慌的时候才见底。这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在于,怎么样来定义恐慌?既然是“流行”的观点,那就意味着,有很多人在干同样一件事:观察别人,看别人是不是已经恐慌了。大家都在等着别人恐慌,等着别人恐慌割肉的时候来拣便宜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不会恐慌,但又要指望别人恐慌,那这种恐慌还会出现吗?
恐怕很难!
我觉得,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真正的恐慌来自内心的理性,个体的理性。只有个体的理性,才有可能引发群体性的恐慌。
回到前面,当大家都在等着别人恐慌,那会有什么结果?我们不妨来推理一下:大家都在等,然后你一定会发现,大家都没恐慌。于是你理性地提醒自己:市场还没恐慌,还不能买股票。你理性地不买股票,他理性地不买股票,所有自认理性的人都认为不能买股票。最终的结果是市场上的大部分人认为不能,或者说不敢买股票。这不是恐慌,又是什么?
最近在很多策略报告中看到两个观点:从历史上看,在通胀见顶回落后,A股都会面临2-3个季度的调整;要警惕需求增速放缓面临的估值调整压力。从研究员个体来说,这些研究肯定都是理性的,但是,在一个非合作博弈的市场中,。这种“个体理性”所达成的共识有效吗?是不是也包含着某种意义上的群体性恐慌呢?
所以,在我看来,不是没有恐慌,而是恐慌本就在你我心中。
恐慌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