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堵住科研经费黑洞


  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而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发现,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会计核算不规范、课题突击花钱购买设备,其间手法多样、漏洞一一展现,涉及资金数以亿元计。(中国青年报8月31日)

  我国科研经费近年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2009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7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但是,伴随着科研经费增长,科研经费黑洞成为科技界、学术界公开的秘密,很多学者争抢课题、项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展研究,而是通过申请课题致富。

  一些分析将此指向科研人员的道德操守,而实际上,目前的科研体制下,出现科研经费黑洞是必然的。其一,一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对科研人员、教授采取的薪酬制度,就是基本工资加津贴、奖励,而津贴、奖励部分大多是由科研人员、教授自己去挣的,这就是“科研提成”——其操作是,拿到项目之后,视项目是纵向(指政府课题)还是横向(指社会合作课题),提取一定比例(横向最高可达40%、纵向为10%左右)作为科研人员的津贴,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尚未开展,一部分资金就已经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腰包。而这还是规定允许的。

  其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不透明。在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经费收支,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具体的细目。然而,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经费使用情况,却很不透明。这就给科研项目经费的混乱使用,拿各种发票冲账提供了可趁之机。

  其三,由行政主导的科研经费配置,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一旦课题到手,尚未进行研究,就已经被作为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就”。比如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按说这是一个学术研究职务,要求首席科学家必须履行相应职责,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可是,在项目立项成为首席科学家之后,这就变为了学术声誉,哪怕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还可继续以这学术声誉去混学术江湖。如此,还有多少人关注具体的研究过程?而由于把很多精力花在项目立项上,没有多少精力搞研究,不少成果是被包装出来的,而包装所需的版面费、书号费、会议费、评审费,都来自课题经费本身。

  国家加大对科研经费的审计,这是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事后问责,但能起到多大作用,还令人怀疑——从国家审计署发布的信息看,查出了问题,却不见对具体责任人的处理,见诸报端的更是寥寥,要堵住科研经费黑洞,还得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具体包括取消“科研提成”,对科研人员实行阳光化的“年薪制”,避免科研人员靠课题经费致富,但同时保障其过体面的生活;推行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打破行政主导科研资源配置的模式,实行学术本位管理,推行学术自治。如果不改革科研体制,增加的科研经费,不是增强我国的研发实力,而只会养肥一批蛀虫,败坏我国的学术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