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华谊兄弟以及2010年底华策影视在创业板成功IPO以及华视传媒收购数码媒体(DMG)等经典案例鼓励下,中国传媒行业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开始显露出复苏迹象,加上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核心媒体谋求体制转变,极有可能带动中国传媒行业在2011年掀起新一轮的IPO和投资、并购热潮。
在分析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之前,对中国传媒产业分媒体发展全景进行短距式扫描以及基本面的结论性预测,有助于比较直观、清晰的把握传媒业的脉动,从而为投资方向的选择以及投资目标评判提供一个现实的承载基础。
一、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全景和基本面预测
1、广告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广告是目前多数媒体的生存之源,广告市场又与宏观经济密切正相关。未来几年,广告营业额的增长持续可期,这必然会拉动户外媒体、广告代理等相关行业获得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分类市场专业化将成为广告公司的发展趋势。
2、2011将是明晰中国电视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年
2011年,中国电视未来发展趋势已经初见端倪。一方面,由于中国电视覆盖率已经接近饱和,更高收视范围的获得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电视内容个性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另一方面,数字电视、互动电视将创造新的电视技术的更新时代。
3、广播绑定汽车将稳定增长
中国广播的重新崛起应归功于中国日渐进入汽车时代,广播特别是调频广播也已经变身为一种城市媒体。增长的汽车驾驶者及乘坐者大部分都成为广播的受众,预计这一增长趋势还将延续8-10年。由于成本是所有媒体之中最低的,广播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面对传媒消费和娱乐时代的到来。
4、报刊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整合已经完成
中国报刊业是最早开始市场化的核心媒体,除少数党报党刊外,政府与报业集团的资产纽带已经脱离。报业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互联网,简单的报刊上网并不能挽回失去的阵地,最重要的是能够制造话题和时尚趋势。财经报刊经过市场化操作,已经开始逐步统治中国财经评论的话语权,但仍没有得到决策机构正式认可。因此,如何进入政府的主流位置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5、杂志进入追求品牌价值和市场细分的时代
中国杂志已经开始进入追求独特品牌价值和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而进一步市场细分时代。目前一批本土和带有外资背景的期刊凸显,特别是时尚、经济类期刊的增长空间相当可观。
6、低利润的图书出版业借力资本市场
国家鼓励大型的国有企业投资报刊出版业,支持转企改制的有实力的集团上市融资。鼓励中央和地方的传媒集团以及大型媒体集团之间进行资本和业务上的重组。资本市场的喧闹掩盖不住的是图书出版业的低利润率,这也是纸质媒体普遍的问题。
7、互联网传媒将受惠于三网融合带来的视频机会
三网融合中极有可能领跑的就是视频业务。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电信和广电结合在传媒领域可扩展的空间没有止境。预料互联网在未来的十年内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个性化、最有生机活力和商业价值的重要媒体。
8、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期。拨开漂亮的明星和票房数字,从投资价值角度来看,整个电影产业链上真正有价值的只有三样: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一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版权库,一是强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发行能力。随着中国在电影制作方面政策的全面开放,投资中国电影的时机已经成熟。
9、国外媒体集团进入中国仍将受限
从世界范围内看,西方传媒企业通过并购和整合,已经形成了一批超级传媒集团,并开始涉足中国传媒业。但是由于众多媒体对跨国传媒巨头的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哄抬效应,夸大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开放程度。到目前为止,国外传媒集团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些边缘动作,还远未涉入传媒的核心地带。
10、传媒投资将粗放型走向价值型和战略性
自2003年开始,各方资本对中国传媒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7年跑马圈地的粗放型投资,资源价格的上升迫使传媒领域投资转向价值型和战略型投资,力图通过跨行业、跨地域、跨媒体的资本杠杆来撬动媒体资源。
二、传媒产业的五个商业特征
分析传媒产业项目运营的五个有机一体的商业特征,有助于准确识别单个项目的完整商业模式,在实证的基础上,从产业和商业的独特视角来帮助建构主题和格局鲜明的传媒项目群:
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传媒领域表现特别明显。2008年以来广告向中央电视台、排名靠前的卫视集中而地市级城市电视收入下滑就是例证。在一个区域、某一领域,强势媒体往往占据50%以上的受众群,而且这种地位很难在短期内撼动,由此形成了传媒的品牌价值。
2、个性化和互动性
媒体的个性化主要指内容、运作手段和方式、表现场所和面对的细分市场等与大众媒体的不同之处。分众传媒和前述的华视传媒就是个性化媒体业应对细分市场的成功案例。
3、边际成本特性
媒体产品的生产是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甚至零边际成本。这种成本结构有很多重要的意义。这种低边际成本的特性使得媒体产业的投资者倾向于增加受众数量来降低产品成本。传媒产品不像其他工业产品,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而价值和收益来自于稀缺,因此投资者应特别关注传媒企业的能否通过多种商业和非商业方式限制接入,以制造出稀缺。
4、与地面产业的咬合性
由于传媒产品具有极强的消费引领力量,对其它产业的消费拉动力巨大,其累积的势能可经由产业链条注入各个节点,进而发挥总体商业价值,如广播电视与体育、旅游等地面资源很容易找到契合点。
5、媒体的产业价值链条
媒体与地面产业的咬合派生出了各自的价值链条,在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产品或服务的商业价值开发是媒体产业化的主要成因。
三、传媒领域投资路径和策略
纵观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化时间表,可以清晰的看到互联网、报纸、电影、出版、杂志、广播、电视依次走向产业化的脉络。这种次序性不是单纯的非此即彼,而是一种层次丰富的逐步开放的过程。
经过前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提出传媒领域投资路径和策略。
1、传媒投资领域尽量联“电”触“网”。如现时有出版、杂志类的项目储备,应尽快推进。今后应将投资的注意力更多的投向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视频领域。
2、传媒投资地域集中京沪等一线城市。根据调查,2010年传媒行业创投活动20起,其中北京6例,上海5例,其它也都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这种分布与传媒行业特点和中国国情是吻合的,未来传媒投资地域也只能在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展开。
3、“改制转型”是投资传媒的一个较好切入点。2010年出版领域 “国”字头出版社转制全面铺开,转制之后的资本市场运作已然展开,由此将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4、传媒投资应投资于处于市场前三位的企业。虽然我们将投资方向选定在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视频领域,在这些领域里由于传输渠道、运营模式、内容分类的不同又有众多细分的三级行业,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投资前最好能同时找到处于细分市场前三位的企业。
5、保持投资资金“国有”性质一段时期。长期以来,传媒领域将资本分为系统内资本、国有资本、国内资本、外资等不同类别区别对待,鉴于传媒的敏感性,我们应能够理解政府部门的意图。过去传媒对外合作多是经营权的合作,因此保持投资资金“国有”性质将会给投资活动带来便利。
6、基金是传媒领域投资较为合适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传媒的特点,在推进文化产业时,各地方政府争相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随着传媒业的深入发展和持续开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必将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业机会。
7、注重投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集群效应。传媒业中,内容制作、传输平台和播出平台间不断出现纵向整合。国际上,传媒集团成功地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传播内容,传统媒体公司的运营模式逐渐向综合一体化发展。即使在投资初期较为困难,但是在投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力求通过一段时期的项目积累,形成一体化和品牌化的传媒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