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馆编录的9册书,能保存,也能查找,就是不能外借,此事向馆长汇报,并请教了兴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姚老师。同时也向省图书馆的老师(我的老同学)请教,都说是著录不完整,加之编目审校工作不严所至。现将二位图书馆专家指点及个人体会归纳如下:
编目审校工作是图书编目流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机读数据送交中央书目库之前的一个重要关卡,关系到文献分编的正确性,也直接关系到编目数据的质量。
审校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要对具体的编目数据进行各个字段、子字段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审校,而且还包括对隐含于数据之 外的编目工作人员之间的知识和知识理解上的协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误差数据的协调
在编目工作过程中,遵循规则的唯一性与文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之间,以及与编目人员对规则与文献理解之间的矛盾,容易造成编目数据之间出现质的差别。同时,不同编目人员或者同一编目人员在不同时间所做的编目数据都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审校人员在依据本馆具体编目细则的前提下,应努力协调好已出现的相左数据,以减少同一数据有不同的标引结果,尽量减少误差,这是审校人员的一项艰巨任务。
2.数据内容的审校
编目审校人员对数据内容的审校主要是看数据是否真正体现了正确性、统一性和实用性原则。所以,数据内容的审校必须对几个比较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
(1)丛书、多卷书的集中与分散问题
这部分图书的审校,重点放在看数据著录方式是否前后一致。同时,还应注意丛书的整体或分散著录是否标引全面。
(2)文献分类、标引是否正确全面的问题
不同的分编人员对同一种文献分类、标引理解角度不尽相同,或者是外来数据中各单位对分类、标引的不同要求,导致同一文献分类、标引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因此,审校人员应本着文献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遵照本馆对文献分类、标引的特殊要求,以文献内容的学科或专业属性为主要标准,分析文献的分类、标引是否体现了文献的专指性、实用性、一致性的原则。同时,对涉及到多主题、多学科内容的文献,要注意是否做相关的互见,以及隐性文献主题是否做了相应的揭示等问题。
(3)著录是否规范
文献著录是对文献基本特征的揭示,便于读者的检索和利用。是否进行规范著录,关系到用户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也影响着数据的共建共享。审校文献是否规范著录,主要审校九大著录项目。包括著录用符号、著录文字是否做到科学、规范,是否与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所作规定相符,MARC字段的理解与著录是否正确等等。
(4)套录的数据是否完全依本馆要求作了全面的修改
购买商业数据(我馆用CALIS数据)作为编目依据是一种快捷的途径,可以大大提高馆藏数据编目质量。这部分数据的审校工作相对来说会比较轻松,审校重点在于是否按照本馆要求做出相应的修改著录。比如丛书和多卷书的集中与分散是否符合本馆要求;本馆特藏书目是否依照本馆的分类标引做出相应的改动,使之集中于特殊类下等。
目前,各馆在图书编目工作中将审校工作作为重要岗位由专人负责,要求审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相关知识积累;具有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具备较全面、综合的知识素质。我馆到目前为止没有专人负责图书编目的审校工作,一直采用互审或自审方式,因此编目数据的质量受到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