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植入式广告”?


  铺天盖地的植入式广告早已不鲜见。不管是春晚、电影,还是各类选秀节目,厂家无孔不入,植入自己的品牌或产品,以期达到宣传推广的效果。

  有植入,就有反植入。

  “反植入式广告”近日由一家美国公司提出。这种广告营销方式的概念,是通过在让人不舒服的场所、人或者事件中植入竞争对手的广告,从而降低竞争对手产品的品牌价值以及竞争力。

  一个最近的例子便是美国电视明星 Snooki出门时总是携带着Coach包包,你如果认为这是Coach公司的推广那就大错特错了。Snooki平时言行大胆出格,名声不怎么好,还是美国一档电视节目里醉醺醺的女主角,于是Coach的竞争对手便想出一个招数,自己花钱让Snooki携带Coach包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Coach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高贵感。

  产品的市场对“反植入式广告”的反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这种蓄意中伤竞争对手的“反植入式广告” 会真正起到作用吗?美国雪城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琼·菲利普·琼斯不这么认为:“把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与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联系在一起,从而最终对这个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是不现实的。如果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整个市场必定陷入混乱状态。”

  尚扬媒介北京执行董事总经理及创意总监阚昕同样认为,这样的“反植入式广告”不会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如果不是在一个垄断性行业里,消费者不是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竞争对手很多,公司恶意搞坏一个竞争对手,也不见得选择你的产品的消费者会更多。相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坏的曝光反而会引起大家对Coach品牌的关注。”

  “这样泛泛地对品牌进行攻击很难有效果,如果是竞争对手的某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上有硬伤存在缺陷的话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你指出这一点,是能为你带来好处的。不过做不好就会变成违法的恶意攻击,你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而且,运用不当,对整个产业发展都不是好事。”阚昕说。

  阚昕建议,在中国企业不要采取这样的“反植入式广告”。这种方式就像打擦边球,掌握不好度的话,最终会殃及自身。在美国,法律是允许广告中夹带对竞争对手的攻击性言论的,但在中国,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引来竞争对手的法律追究。(郑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