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要更加重视发展“都市经济”


 

      东莞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在昨日召开的2011东莞市特约研究员会议上,10余位东莞市特约研究员围绕社会建设话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市委常委、秘书长何嘉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道平等出席会议。

  “智慧东莞”等一批研究成果受表彰

  据介绍,东莞2006年建立了特约研究员制度,并聘任了首批13名专家为特约研究员;2010年,特约研究员增至19人。几年来,东莞常邀请特约研究员来莞考察、调研、座谈,特别是每年一度的特约研究员会议已成为思想交锋的盛会。

  李毓全说,五年来,历届特约研究员发挥聪明才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建议和意见,尤其是去年以来,特约研究员们围绕“转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加快发展物联网,着力打造“智慧东莞”》、《集聚优势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以城市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东莞镇域竞争力评估研究报告》等一批研究成果,对我市的相关决策起到了重要参谋作用。

  会议对获得2010年调研成果特别奖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获奖的研究成果包括《大朗镇出六招扎实推进毛织业转型升级》、《传承莞香文化、打造现代香都》、《加快发展物联网,着力打造“智慧东莞”》等,李毓全、王道平为获奖者颁了奖。

  希望专家多为东莞社会建设出“金点子”

  与往年特约研究员会议大多数人关注经济话题不同,本次会议专家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李毓全表示,东莞是一座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比较特殊的城市,社会建设与管理遇到的问题比较多、比较早,东莞近年来进行了有益探索,如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设立专门机构,创新对新莞人的服务与管理,启动简政强镇、村级管理体制改革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从总体来看,东莞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仍有待增强,亟待有识之士出谋划策、研究解决。

  “诚挚希望各位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我们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认真吸收各位的意见建议,并转化为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推动全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取得更大的成效。”李毓全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多为东莞的社会建设出“金点子”。
 

      东莞社会建设出了力办了实事

      “加强社会建设,东莞花了钱、出了力,办了实事,确有必要学习总结甚至加以推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贸局局长张松涛在会上大赞东莞在社会建设上的积极作为。

  他认为,东莞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应该大书特书。东莞社会建设的难点重点在于如何提升移民城市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他希望东莞在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城乡协调发展等更大范围勇于实践,为全国闯出一条路子,创造新鲜经验。

      要更加重视发展“都市经济” 
  

      东莞这些年的“双转型”理念上要有新变化,即在重视工业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都市经济”。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谢鹏飞独辟蹊径,从经济视角谈社会建设。

  他说,东莞在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有必要重视“都市经济”的发展。在他看来,工业经济主要解决吃穿用的问题,“都市经济”则解决的是住行学养等社会福利问题,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又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因而,“都市经济”是东莞转型的一个新方向。

  如何发展“都市经济”?谢鹏飞建言,东莞应注意发展时尚产业,形成东莞制造与时尚、创意、设计等元素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时尚产业不仅是典型的都市经济产业,也是未来产业升级的一个方向和突破,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加强新莞人融入的制度设计研究

      加强新莞人全面融入东莞的制度设计研究,是东莞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这是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吴茂芹提出的建议。

  他认为,首先要摸清楚新莞人现状,了解他们的意愿心态及所想所盼,“不同年代出生的新莞人融入东莞的意愿不同,比如80后,自我意识很强,向往城市生活,很想融入当地生活,有更强的参与意识,有更多的民主诉求。”

  其次,要分析研究新莞人全面融入东莞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进而在制度设计上提出一整套政策措施。同时,要从观念、宣传教育和文化上,在东莞培育海纳百川的社会环境;并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更多政策支持。
   

      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看来,东莞过去的发展秘诀就是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即“中央政策+东莞土地+内地劳动力+外资企业”,但时至今日,除了外资企业,其余3个比较优势都难以为继,转型成为必然。东莞在完成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之后,将迎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为此,他建议,东莞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首先要理清事权划分,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要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职责分工。其次,要放宽社会组织设立的门槛,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就应该让其登记。再次,要扶持发展,给予社会组织一定补贴,建立相应孵化器。最后,要充分发挥工青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建设离不开产业升级

      “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再是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认为,当前,对东莞社会管理服务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二次“倒闭潮”是否会真的到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能离开产业升级。”

  林江建议,在社会建设中尤其要明确社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责,特别是村组整合、土地大量统筹后,缺乏“经济能人”来发展高端产业,就很容易回到过去单纯依靠租赁经济的发展路径上,这个要引起重视。此外,东莞还要注意撤镇改区与简政强镇改革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权衡与统一,尤其是要谨慎处理和认真对待撤镇改区。

 

[东莞中小在线 http://www.sme07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