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截至8月28日,我国已有12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11年的上半年业绩。公报显示,这12家银行今年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4244.47亿元。若按180天计算,12家银行今年上半年每天要净赚23.58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就有2057.43亿元,几乎占据了银行利润的半壁江山。12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普遍增幅在40%以上,其中华夏银行高达90.40%,位居首位。(8月29日《重庆晨报》)
我一直这样认为,银行、电力、铁路、通讯、燃气、自来水等这些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民生行业,对于国内公民来说,理当穷尽一切制度构想和落实途径,为国人提供低价、保本且优质的服务,而不应追求局部利润的最大化。像三大石油日赚8亿之巨,仍连年手捂眼脸哭穷,眼睛却从指缝间偷望着国家财政补贴;12家上市银行,居然手续费及佣金多达两千亿,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行的经营模式与国际惯例之间所存距离太大,其赚钱手段太陈旧、太直接。
记得就在上月,银监会和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数据,中国银行业目前的收费项目850项,与2003年相比,7年间商业银行有偿服务产品增加338项,如此频繁收费致银行满意度连年大幅下降。对此,中国银行业协会却抛出“雷人”回应:“合规合理的收费应多多益善”。好一个“多多益善”,那简直是公开撩拨百姓神经。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若收了手续费,提供的服务是优质的,那也作罢,偏偏是收费项目在作加法,服务质量却在作减法。一些地方,别说优质服务,连一些最基本的保障服务都未跟上,遑论“优质”?如跨行收费、银行卡年费、排长龙取钱等问题,就一直饱受国人诟病。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在收费项目的设置上,不顾国情去与国际硬性对接,却不愿在与之相称的服务上去及时接轨。我们知道,在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制度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他们的商业银行的利润的80%来自于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承兑服务、理财产品服务。显然,此类服务是优质的,得到广大消费者信赖,使消费者和银行共同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这才是顺应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将消费者当上帝看待,而非用技术含量超低的做法大收储户手续费,这也是他们的银行满意度稳定上升的原因所在。
而今国内银行,不仅承兑服务水平不高,而且理财产品的信任度与赚钱率一直上不去。银行利润则主要来自存款和放贷间的利息差。一项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存贷利差可以达到3%-3.5%,而在美国等国家,存贷利差约为0.3%。我们的商业银行不仅名正言顺地坐在空调造就的冬暖夏凉的机关办公室里,赚取这种看起来颇为扭曲的利息差,还变本加厉地成倍增加手续费收取项目,这么干不知为啥就“合理合规”了?所幸的是,目前一些大都市,消费者能用脚投票的环境已渐次形成,国外一些美誉度较高的银行已一只脚跨进国门,谁“质优价廉”谁就会最终赢得“上帝”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