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SNS)网站的五大特点


  1、真正的SNS年。

  互联网发展早期的BBS等其实已经是社交网站的雏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站大约开始于02年03年,但这些年一直处于低谷阶段。美国的社交网站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巅峰,标志性事件有Twitter的火爆,微软参股FaceBook等。中国的社交网站开始强势反弹,进入真正意义上的SNS年。

  软银巨额投资千橡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之前的博文《国内SNS还需要两三对软银千橡》中,我也看见过类似的观点,也希望有更多软银千橡出现。我相信还有标志性的事件出现。

  2、规模效应。

  社交网络极有可能成为继电话、Email、IM之后的又一大通讯工具。目前成熟的社交网站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用户的规模效应。随着朋友之间相互介绍加入,用户数量就会成倍增加。达到规模效应之后,似乎一切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比如,那些投资者们就会把资金大量流向了诸如Facebook、Myspace、校内等一些颇具实力的网站,而那些小网站,会变得越来越不被重视,最终被兼并或者关闭。不远的将来,几个巨头争霸的江湖已经忽隐忽现。

  3、细分领域。

  令校内网创始人王兴始料不及和极为郁闷的事情就是他苦心积虑打造的海内网竟然成为一个IT人的社交网站,混迹于海内网的几乎都是行业里面的人士。这是王兴的不幸,却是IT人的幸运。同时,这也是社交网络发展的一个方向,向细分领域的纵深发展。或许越是细分领域,越是让用户能找到自己的需求。很快,各个细分领域的都会出现了。上周最后一个工作日,TechWeb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

  4、开放借口后的小程序。

  突然冒出江湖的开心网上有个很好玩的模块叫做“朋友买卖”,很受用户欢迎,可以随意把你仰慕的人、痛恨的人、暗恋的人变成自己的奴隶,不爽了还可以卖来卖去。很快,这个模块就被王兴Copy了去,名字改为“买卖好友”。这个小功能目前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用户。

  不光是国内,看看国外的巨头们也是如此。自从向第三方开放开发接口以来,出现了许多为MySpace和Facebook开发的小程序,并带动网站在美国及海外市场的用户数量进一步攀升。

  这是SNS这种WEB2.0典型应用中最为WEB2.0的现象。毕竟,网站的开发人员很难满足那么多用户的需求。校内网的团队人数已经不少了,目前已有100多人,可是面对2000多万的用户,还是远远不够。只有用户自己才知道自己的需求。

  不要小看这些小程序,它们代表了社交网络的未来。

  5、与电子商务的联姻。

  任何联姻都是要各取所需。电子商务可以帮助社交网络解决现金流的问题,社交网络可以帮助电子商务解决人气和信用问题。

  我们期待社交网络的更多精彩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