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在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上,曾点评电视剧“跟风创作”问题,并呼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到生活中去,写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为此努力奋斗的过程。他谈道:当前跟风创作成风,出现了“蒸包子”现象。前两年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走红之后,接下来涌现了一批“激情”系列作品;电视剧《闯关东》热播之后,再推续集显然是想借力打力,动机不纯反响也就不如第一部;这边是《北风那个吹》,那边就《雪花那个飘》,结果观众不买账,老百姓只认第一个包子。
笔者观察发现,目前跟风创作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不独电视剧,它已泛滥到图书出版、话剧创作、歌曲创作等艺术门类。《潜伏》带火了谍战片,《风声》之后《风雨》“交加”;一些投机取巧者则偏爱在艺术经典、历史剧的翻新上频下工夫,新“三国”旧“三国”,新“红楼”旧“红楼”不一而足。是我们的创作资源匮乏到如此地步,还是我们的创作资金雄厚到可以不计投入地去复制同一个题材?抑或如某些人所说这是市场良性竞争的正常状态?个人认为这种跟风创作,令人担忧。它在红火繁荣的表象背后,是假大空的日益凸显、是创作乏力的表现。我认同专家对此的感叹:“重复的题材,重复的故事,重复的人物,不仅造成审美疲劳,也在销蚀艺术精神”。此风当刹!
跟风,跟的是市场的风向标,跟的是票房,却失去了艺术根本;跟风往往是缺乏文化判断力的表现,是价值观的一种迷失;创作上的翻拍、模仿犹如新瓶装旧酒,折射出的是原创匮乏、是创作者日益脱离生活。这说明当今一些文艺从业者的创作已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书斋里的狂想曲。这种创作严重缺乏生活气息,自然更不触及现实生活矛盾。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笔者认为文艺的“三贴近”原则,是根治这种创作顽疾的一剂良药。“三贴近”不能只停留在倡导阶段,必须有相应措施,从制度上加以推动和保证,使文艺工作者真正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当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并非易事。触电作业已成为一些创作者的首选,套路多、上手快、赚钱容易;而真正在生活层面上下工夫的作品不多。但是真正红的、长久的、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还是“三贴近”后产生的作品。就拿近些年红火舞台的赵本山、周立波、郭德刚等文艺明星来说,不管从事的是二人转、小品、海派青口还是相声,他们深得百姓喜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讲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说的是老百姓的语言,发的是老百姓熟悉的牢骚怨气;他们的“包袱”从生活中来,他们的作品既不复制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他们在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琢磨并推出新作品。
文艺创作要着眼于长远,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就必须摆脱艺术上的近亲繁殖,必须要抓原创根基。请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扔掉跟风创作这个拐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