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电影?


  在市场繁荣的大背景下,电影创作在商业化方面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觉:更奇特的题材,更壮观的场面,更奇异的细节,更娱乐的桥段,更类型化的叙述,更多的明星组合,更具视听冲击力和控制力的视听语言,更饱和的信息和紧张的节奏,更明显的营销高概念植入……等等。长期以来,不那么商业或者不怎么会商业的中国电影突然变得越来越商业。许多电影或者说那些能够进入影院发行的主流电影的创作者都深刻地意识到:处在电视剧竞争环境中的影院特殊消费方式,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影院特殊的观众群体,高消费成本带来的对电影娱乐的核心要求,是电影创作必须重视甚至高度重视的三大规定性情景。

  经典电影的时代已经过去?

  应该说,正是这种电影的商业美学观念——艺术美学服务于商业需求,商业需求依赖于艺术美学,使2009年度的国产电影能够在一波一波好莱坞大片的疯狂冲击下,保持超过50%的市场份额;使《建国大业》这部通常所认为的主旋律电影成为了本年度国产影片的票房冠军;也使贺岁档期上映的国产电影数量众多到让观众难以取舍。当然,在商业化推动下,部分国产影片在创作上呈现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铜臭味,而多达456部的国产电影整体的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电影文化和电影艺术的国际化、普适性不足,相当部分影片甚至在艺术完整性和制作的精致性方面都还没有达到电影的基本艺术水准。

  国产电影在商业上出的某些过度追求,一方面是转型期矫枉过正的“自然现象”,一方面也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特别是一些享有威望的电影导演的过度商业诉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会提醒创作者,电影是商品但却是艺术商品,电影充其量是艺术的商业而不能蜕变为商业的艺术,而所有的艺术则都与人们精神和心灵的诚恳关怀、抚慰、净化和激励息息相关。

  由于媒介的多样化,特别是电视媒介和网络内容的发展,中国电影早已经不是前电视时代的全民电影和全功能电影了,全中国人看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电影只有具备影院的“必看性”,才能说服观众花费时间和金钱进入影院。所以,2009年的许多电影创作,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讨好”那些家庭束缚比较少、愿意花钱找乐子的年轻人,明星、动漫、情色、动作这些与青春期心理关联的因素被不断放大;电影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电影的娱乐性、宣泄性,因为今天已经不大可能有人花钱花时间到电影院来接受所谓的“教育”和“知识”了;电影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影片的视听奇观性、感官刺激性、心理释放性,以适应影院这种不同于其他空间的封闭、强制、大屏幕、共同观看的特点。娱乐性、青年性、影院性,几乎成为了如今所有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创作的共同特点。与之相联系,明星、动作、悬疑、幻想、奇观、滑稽、夸张、情色、宣泄、窥视、时尚等等各种娱乐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编织到电影创作中,传统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美学观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深度、严肃、反省、知性、理性、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甚至崇高、庄严等等经典的电影价值都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

  中国电影底子薄,电影的生存环境面临电视剧、盗版影像的竞争,中国电影与欧洲电影相比,甚至与美国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化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某些商业电影过度依赖明星资源、过度依赖商业炒作、过度依赖暴力情色、过度依赖插科打诨、过度依赖资本逻辑,难免会出现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雅俗不共赏,甚至虚报票房、控制舆论等负面现象,导致电影文化品质受到影响,电影艺术品质也被过度山寨化搞的不伦不类。在中国电影的特殊生存环境中,这种浮躁也许是难以避免的阶段,或者说是转型期的阵痛,是“发展中的问题”。当然,对“发展中的问题”不应该是放任自流。实际上,中国电影只有在观众的成长中才能成长,在人们的批评中才能提升。至少,在观众的批评声中,《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这类的拼盘式商业大片已经很难再出现了,而本年度风起云涌的山寨喜剧也肯定会在观众的冷眼中自我救赎。无论是《集结号》、《梅兰芳》或是《建国大业》、《风声》,中国电影的创作肯定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形神兼备。当然,与《2012》、《变形金刚》、《阿凡达》这样的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水平相比,与《返老还童》、《入殓师》这类影片精致深邃的生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相比,中国电影仍然山高水长,成长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由于电视等媒介的出现,电影直接反映现实、直接教育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已主要被其他媒介替代。影院消费在时间和金钱上的“高成本”决定了娱乐成为观众电影消费的第一需求。电影在一定意义上说,越来越是一种娱乐产品,这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早已公认的观念。但娱乐本身也是艺术,实际上人类艺术的根源大多从娱乐开始。所以,电影的娱乐作为商业不能脱离电影艺术。电影虽然是生意,但毕竟不是房地产生意而是艺术生意。同样是娱乐和商业,但品格境界却也相去甚远。电影并不是仅仅只有依靠“俗不可耐”、“低级趣味”才能得到观众和票房,用打扮成“芙蓉姐姐”的方式去娱乐绝非电影正途。无论是《2012》这样的商业大片,或是《飞屋环游记》这样的动画片,美国电影并不像我们想象那么仅仅是娱乐,所有娱乐之中其实都有植根当代人焦虑和梦想的严肃和关怀。电影是一种以艺术性为基础的文化娱乐产品。离开艺术性,电影就变成了娱乐杂耍,变成缺乏智慧和工艺含量的简单游戏。这种低级的娱乐方式,很难保持电影的持续发展,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当然也很难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因此,如何使电影娱乐具备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是衡量中国电影市场化、商业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