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中国水利水电集团高级工程师王文林26日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就“各地给力保障房建设”这一话题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作为每一个企业来讲想参与到保障房的热情还是有的,但是有时候会面临资金的障碍,包括地方政府也会面临资金的障碍。那我们怎么从一个全国的层面,比如从某些政策的层面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保障房的建设当中
[朱中一]作为国家层面是想方设法来办,首先比如国家第一次中央补助资金1030亿,后来又增加了280亿,据说最近中央政府可能还要追加一些相应的资金。另外,政府也规定土地出让金10%的净收益用于这一块,公积金增值部分用于这一块,财政部也好、发改委也好都印发了文件,要求一些金融机构或者通过地方的融资平台来筹集这些资金。我想作为政府是在千方百计地来考虑资金的问题,我刚才讲了资金这块真正有难处的是公租房这块,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建了后是可以销售的,棚户区改造是前期垫的那一块,政府垫出去的建成后也是可以收回来的,就是公共租赁房这块资金可能相应比较难一点。
[主持人]这方面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
[朱中一]这方面大家可能都在想办法,地方也都在努力。
[主持人]那王主任,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难道每次我们都要和地方政府来进行一个惠及双方的利益的谈判才能把保障房建设起来是吗
[王文林]每个项目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保障房建设投资是属于长期投资,涉及的周期比较长,在这个期间政策可能会有变动、人员可能会有变动,所以有很多不确定性,另外政府偿还的能力各个地方也都不太相同。对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存在一定的融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地推进,尤其在刚才提到的公租房建设这块,房子的性质将来是不是一直是公租的性质,是不是运营若干年后可以改变性质以加快资金的回笼等等。但是这毕竟是新推出来的,大家还都在探索和摸索,到底怎么做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可参照去做的模式。
[朱中一]这个我可以补充一下,对公共租赁房这块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比如有些像独立公房区,有些大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或者新参加工作比较多的企业,像广州的有些城市单位建公共租赁房这是一种办法;比如像贵阳市人民政府委托了一个房屋置办公司,通过房屋置办公司了解社会上闲置的房源,然后政府给承租户一定的补贴,政府给房屋置办公司一定的服务费,这就盘活一些房源。我自己的看法咱们现在讲的3600万套基本上是建的,我自己在8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也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意思就是公租房的探索宜输不宜堵,允许地方政府积极探索但是要纳入地方政府的统一管理,准入和退出的门槛要一致,解决公平、公开、公正的问题。
公租房的资金问题最难解决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