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目标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之中。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9年的30年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人瞩目。

      但是,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比如贫富差距,比如权贵资本,比如社会暴戾,比如道德沦丧。如此等等。追索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是我们在设置现代化转型的目标上有缺陷。

      我认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有两个并重的目标:一是文明,一是富强。富强好理解,当然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有文明。所谓文明,是指政治民主,社会公平,官吏清廉,道德高尚,文化发达,人民自由等等。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应该说富强已至;但是若论文明,则还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长政治短的“跛足现代化”现象呢?

      根子出在当年目标设计。

      1978年底的现代化转型,是以经济建设为根本目标的。当时中国经过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处于崩溃境地,人民生活极为贫穷,需要迫切发展经济。而且当时“左”的势力还很强大,“姓资姓社”还争论不休。邓小平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领袖,智慧的绕开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出“白猫黑猫”理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但是三十年过去以后,仍然以经济发展作为现代化转型的唯一目标就有严重问题。

  比如有了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这就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现在是权力寻租,财富按权力分配,导致社会严重不公平。还有,如何制衡权力和资本的勾结,如何反腐,必须靠第三种力量的监督,这就需要言论的自由和新闻的自由,这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等等。

      仅仅以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作为现代化目标之所以不能成功,有洋务运动我前车之鉴。所以我认为,从第四个三十年起,必须发生变化,就是要把文明也纳入现代化转型目标。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讲到,一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制度框架设计,这个框架能包容政治,经济,法制和意识形态的各个目标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使各种目标不至于互相决裂而导致社会危机。

      现在到了把文明作为现代化转型的目标的时候了!

      我们希望,执政党领导集团内多出现一些目光远大,意志坚定,作风清廉,具有担当和责任感的政治领袖,他们能够承担带领人民前进的伟大使命,把中国带向一个文明,富强的现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