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巢湖消失之上的大合肥


  安徽为了将省会合肥打造成区域性特大城市,而将原地级市巢湖市将一分为三。具体划分如下,将原地级巢湖市的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原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原含山县和原和县划归马鞍山市。据相关媒体报道,撤并计划将于今日正式宣布。

  巢湖如此分拆之后合肥市受益最大,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几乎成为合肥的“内湖”,原来远离合肥市中心的滨湖新区,区域重新划分之后可以视为是合肥的新中心了。传统意江淮流域,更靠近淮河的合肥,一跃成为长江边上的超大城市——从地理面积讲,甚至超过南京和武汉,这不仅改变了安徽省传统的行政区域和人文地理,也可能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城市带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一个新合肥带动一个新安徽呼之欲出。

  千年来,安徽绝大多数重要的城市,无论历史长短和建制成型的理由,几乎都以南京为中心开展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长江边从西到南的安庆、铜陵、池州、芜湖和马鞍山,以长江为纽带向南京靠拢;陆地上的蚌埠、滁州、淮南、六安和合肥沿陆地(老津浦铁路前就存在这个格局)东南方向走南京;而巢湖既可以从陆地沿滁州和合肥向南京,也能够跨湖过江依托芜湖向南京;除此11个地级市之外,安徽不以南京为中心的地级市只有三个,黄山传统上就是走新安江去杭州 ,而阜阳(含亳州)和河南交往居多;只辖一县的淮北近徐州,它们几乎都是安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方,短时间内也不会是安徽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

  从安徽这一省份的诞生来看,它是安庆府和徽州府合并称呼而来的,其传统含义就意味着它是江浙沿海向大陆的腹地。此时安徽分拆巢湖,以改变行政区域的方式,将经济地理的重点布局指向长江,从全省经济格局的规划而言,无疑有其经济地理逻辑的正当性。

  当然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事实上是由各地各级政府担当经济发展的最大推手来看,合并行政区域会有马上看得见的效果。比如这事实上可以减少政府机构的设置,而从机构源头上做到精兵简政。这样的精兵简政,有两个直接的效果一目了然:一是裁剪冗员,这最容易直观理解;二是进行各种规划协调时可以做到令出一门,否则从巢湖到合肥滨湖新区修建市政工程,就会遇到合肥的管道不能铺设到巢湖去,两地跨界的道路也需要省里更高一级的部门来处理,更不用说那些充满政府权力指导下的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的价格战。

  但这样的好处也面临一些难题。比如精兵就会造成原有的人马难以安排;而简政似乎可能要面临重新规划,合肥和巢湖的发展有差距,在合肥看来已经规划得很合适的公共设施,同样建设到了巢湖可能就会显得比较超前而造成浪费。但这些问题估计在主导这次行政合并的更高一级政府的眼里,显然都有成竹在胸的解决办法。

  道理简单,在行政主导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如果解决几顶内部的官帽子,就能带来经济飞跃似的发展,任何部门利益的阻碍都可以在更高一级的行政权力干预下进行拆除。因为大面积拆区并区并不仅仅安徽省如此,今年就有北京市西城、宣武和东城、崇文的合并,上海也有黄浦和卢湾合并。

  过去三十年好像证明中国是在各级政府行政权力控制下得以快速发展的。在这种刻意为之的经济发展中,换下几顶官帽子,让计划赶不上变化几乎是一种常态,但却导致中国各地的面貌似乎焕然一新。而谁的焕然一新更成功当然应该得到更大的扶持。

  既然目前普遍认为靠巢湖自己发展不起来,而合肥的动力更大,由合肥吞巢湖而衔长江,宁不顺理成章?但这种以行政主导的经济地理的逻辑,不能与人文地理的逻辑完全失衡。在这种“大手笔”的拆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甚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力量本身如何逐渐减弱直接的主导,而将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还给民间?是未来中国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