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一周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步走高。而《中国证券报》本周二发表关于提高人民币汇率波幅时机已到的社论,增加了各方对于央行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人为操纵人民币汇率,为保障出口而抑制人民币升值。对此,中国方面总是予以驳斥。然而,在通胀压力加大,美国政府信誉遭降级的背景下,中国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理由有,人民币升值有助抑制热钱涌入,从而减缓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在美国国债早已不安全的背景下,持有约1.165万亿美国国债的中国不应再继续靠购买美国国债来达到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涨幅的目的。
8月16日,中国媒体《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发表社论,呼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波动的幅度,并称目前的时机已成熟。
自中国央行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近30%,但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波动幅度仍小于0.5%。《中国证券报》的社论指出,"汇率弹性不够,增大中国对境外热钱的吸引力,热钱涌入既推高国内资产价格,也构成金融安全隐患。"
没有两全之策
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中国的出口业滑坡,进而影响就业。对此,《中国证券报》社论称,"中国当前出口形势好于预期,对欧美经济依存度持续降低,减少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后顾之忧"。
据中国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中国7月贸易顺差创下30个月来新高,其中出口规模更是刷新了历史纪录。而大量外贸盈余进入银行体系后必将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增加,从而加剧通胀压力。
面对内忧外患,越来越多的中国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两全之策的情况下,让人民币升值是利大于弊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中国必须加快步伐,进一步摆脱对出口的依赖。但在如何推动内需的问题上,中国仍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8月14日警告说,投资者对几个主要国家的经济领导地位丧失了信心,全球市场可能进入"新的危险区"。他同时指出,出于多种原因,现实是,美元仍是主要的储备货币,但今后可能走向多种储备货币体系。
佐利克明确表示,他相信人民币可能成为储备货币,但中国必须走向一个开放的资本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