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一位亲善大使去非洲一个国家,回来后他就宣称那里的人是全世界最差劲的人,海关人员板着一副脸,计程车司机态度恶劣,餐厅伺者傲慢无礼。市民不耐烦而又有敌意。
但是他看了下面的一段话: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狭隘与偏执者的世界则只是一个永远钻不出去的穴洞。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懒汉的世界只是单调的重复。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四周永远是暗藏陷阱。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蝇营狗苟者永远是一惊一乍,提心吊胆。
文章最后一句话总结: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永远是你自己的样子。
这位亲善大使若有所思,觉得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等到下次再去那个国家的时候,亲善大使不再以一副冰冷的严肃面孔示人了,脸上始终都挂着灿烂的笑容。结果他发现,先前那些板着脸的海关人员、计程车司机、餐厅伺者-----统统不见了,每个人脸上都是露出微笑,显得分外亲切友善。
亲善大使恍然大悟,纠正别人态度最有效的方法是纠正自己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谁都希望遇到天使般热情善良的人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快乐,害怕和冷漠凶恶的人打交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天使和魔鬼同在。那么我们该怎样使自己多遇天使,少遇魔鬼呢?
心理学家说: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这个经验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建立在科学的试验基础上。
心理学家让两组实验者都分别给一位女士打电话,但是对第一组人说:对方是一位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但是对第二组人说:对方是一位开朗活泼、热情有趣的人。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第一组很难跟那位那位女士顺利的交谈下去。但是第二组却与那位女士谈得非常投机。通话时间明显比第一组的时间要长。
分析原因:第二组参与者把第一位女士想像成一个幸运的天使,把他看作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并以同样的态度与之交往,而第一组参与者正好相反。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结论是:把别人想象成魔鬼,遇到的当然是魔鬼: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么看待别人,别人就怎么看待你。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平衡。
所以,如果你先对别人有一种消极的看法,那么这种看法势必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并或多或少的表现在你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上。而对方觉察到你发出的信息后,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这就给我们一种启发,如果囚徒在矛盾激化困境中的两个犯罪嫌疑人都把对方(受害人)想象成天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话,他们就不会遇到魔鬼,使自己,也使对方都白白多坐14年牢了。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周围的人与自己相处不融洽,所以就想通过换个工作环境,结交一些新的朋友来改变一下自己尴尬的境遇。但是他们很少自我反省:自己的人际关系不顺畅,究竟是自己的因素还是别人的因素造成的呢?
如果原因出在自己身上的话,唯有改变自己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否则,不断的变换工作以认识新的朋友的做法只能是对生命的浪费,对问题解决没有丝毫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