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与现代音响下的图书馆思想与实践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
在艾德勒的《六大观念》一书中,他认为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无非是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和正义。真善美是我们据以进行判断的观念,自由平等和正义是我们据以指导行动的观念。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将启蒙运动的“核心观念”概括为:宣扬理性的自律性和以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求知方式,从而否定宗教启示的权威,否定神学经典及其公认的解释者,否定传统、各种清规戒律和一切来自非理性的、先验的知识形式的权威。启蒙的基本价值与精神主要就是对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肯定与推崇。
现代性的基本观念来自于启蒙运动的精神,可以说是启蒙精神哺育了现代性的产生。现代性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本质上是宗教的控制与影响的衰落以及相对应的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的过程。人类生活从彼岸的关怀转移到现世的关注;第二,理性与理性化。从笛卡尔到康德和黑格尔,确立了理性是认识之源、价值之源,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为人类的认识和道德立法。第三,“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人具有意志的自由,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些进步的观念既促成了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的产生、图书馆职业的专门化,同时引领了这个职业的发展。在于良芝老师的《图书馆学导论》中,图书馆学哲学思想分为六类(两类是后现代思想的产物)。
理想主义的图书馆学思想:受柏拉图哲学思想和近代启蒙运动的影响,这种思想对知识、图书、阅读以及图书馆之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充满了坚定的信念,认为好书和阅读活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达到更高更完美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代表人物杜威、爱德华兹、巴特勒以及刘国钧。
自由主义的图书馆学思想:这种哲学认为,社会的个人享有从图书馆获取他们所需资料的权利。用户有能力判断作品的价值,图书馆员的职责是向用户提供尽可能广泛、全面的知识和思想。代表人物包括麦克考文、副斯科特等。
功利主义图书馆学思想:这种哲学认为,图书馆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效用。图书馆员的职责在于保证这种交流的有效进行,从而使文献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用。代表人物有阮冈纳赞、谢拉、巴克兰德等。
社会主义的图书馆学思想:这种思想将图书馆置于更为广阔的生产关系中加以考察。认为对信息生产、流通和利用进行控制是社会的强势阶层维护已有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信息的商品化则是资本对利润追求的结果。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席勒夫妇。
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确立的核心价值,主要的便是确立的人类活动的新的原则,即相信人本身的理性、追求科学、崇尚自由。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示,那么我选择:知识、秩序、科学、自由、平等这样几个词。
知识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是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公共图书馆产生之前,会员图书馆已经在北美和英国发展起来了。会员图书馆正是由于一些人渴望得到新的知识,但又无力个人购买图书,所以他们通过成立会员图书馆的形式交流和增长自己的见闻知识。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说,“图书馆自身成为伟大的事业,而且继续增加。那些图书馆增进了美洲人的普通知识,使普通的商人和农夫的知识同其他各地的大多数绅士一样,并且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使全殖民地普遍地站起来保卫自己的权利有所贡献”。
公共图书馆产生的前夕,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大城市。工人阶级和其他贫穷阶级的人数不断增加。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它的中下层,在社会中的比重也不小。他们对知识和教育的要求日益增多。公共图书馆的设立也为了满足技术工人、平民所需要的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需要。
秩序的生成。无论是科学还是社会,现代性的确立几乎都以一个完美的秩序体现出来,这其实也是理性的表现之一。在自然科学,牛顿的三大定律将自然界的秩序揭示出来,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在社会领域,韦伯早已发现官僚体制的运行,和科层制带来的高效率。同样,在图书馆学,杜威用分类法将人类的知识划分为十个领域:总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言、自然科学和数学、技术、艺术美术、文学。地理历史。杜威的分类法成为图书馆图书排架的依据。
科学的建立。物理学革命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仅在自然科学内部引起新一轮的革命,对社会科学也一样,物理学革命起到了一个典范的作用。新的科学秩序需要重新建立。受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影响,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过程在巴特勒、韦尔普斯等人的引领下开始。他们倡导科学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主张以宏观的科学视野关照图书馆学,即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巴特勒的《图书馆学导论》便是这一科学范式的代表。
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的确立,几乎都是以人为最终目的的。“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桎梏之中”。渴求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的天职。所以,无论是启蒙运动还是现代性的确证,自由的追寻无疑都是首要的任务。194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采纳了《图书馆权利法案》。除此之外,ALA还专门成立知识自由委员会,专门反对审查制度。IFLA的《格拉斯哥宣言》、互联网宣言同样呼吁保护人类自由、自由阅读的权利。
平等的目标。在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确立的过程中,人的权利的平等也逐渐得到实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的《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的头条都明确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图书馆界也一直在为实现人类获取信息的平等权利而努力。无论是爱德华兹还是杜威,他们都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是平民的大学。194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地指出: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的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
在英国,布莱尔的工党执政时期,他的执政理念之一便是主张社会包容,反对社会排斥,支持弱势群体的利益。在英国图书馆界也掀起了“社会包容”的运动,这一运动主要的目的在于支持鼓励图书馆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包括残疾人、低收入者、无家可归者等。
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后结束,人类社会步入现代性的阶段。现代性,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这是一项未完成的计划。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都仍然在不断地进步之中。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实践也会在其影响下不断革新观念,继续前进。
注:摘录于Filed in 图书馆学with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