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广州高第街
——花城随笔之六
广州高第街是条古老的街。它全长仅580米,宽6米,街道既窄,房子又矮,真是其貌不扬。然而这条街颇有来历。据史籍记载,明朝一位叫周新的人,出身贫寒,但在洪武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监察御史。周新为官清正,敢于弹劾贪赃枉法的官吏,敢于为百姓伸冤雪恨,因而被称为“铁面御史”、“广东包公”。由于周新就在这条街上居住,后人遂把这条街名之为“高第街”。
到了清朝,林则徐被黜后离开两广总督署,也住进高第街一间五进深的大屋。虎门失陷那天,他彻夜未眠,次日获悉关天培、麦廷璋壮烈牺牲,含泪写下了:“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的挽联哀悼。当英舰长驱直入今广州长提沿江路一带时,林则徐又冒着炮火,指挥子弟兵参加广州保卫战。一直到1841年5月3日,他才奉命离开高第街。
高第街西北头著名的“许地”,是许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它在清末出了个闽浙总督许应骙。民国初年,出了个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后来又出了个著名的教育家许崇清。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也诞生在这里。当年,鲁迅先生从厦门来广州教学,高第街也常有他的身影。
高第街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内街。有如北京的琉璃厂以卖古玩字画、文房用具见称,而高第街则以出售小百货与工艺品而驰名。老广州都知道,解放前这儿就云集了许多小百货摊档和从事手工业的个体店铺。一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零碎小商品,在这小街里却会意外地获得。解放初期,它也兴旺过一阵,后来在“行业归口集中”等口号下,就渐渐由盛而衰。到了“横扫一切”的那十年,它也只好“改名换姓”,称作“群众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骀荡的春风使高第街重新复苏。现在,这条既活跃又兴旺的“商品河流”,除了一些企业工厂的销售店外,大约有600余个体户,这些个体户的特点,是经营专业化。如专售皮带的、手帕的、化妆品的、袜子的、运动时装的、裙子的……花色品种繁多,可谓应有尽有。把整条高第街合起来,不啻于一家大型的百货公司。天南北地的人,川流不息地涌进街来,估计每天可达数万人次。
高第街还是一条新人辈出的街。在这条街上,年轻的个体户创办的立成皮鞋店,制造70多种款式新颖的皮鞋。为了便于顾客监督产品质量,他还把自己的名字印在鞋底,说:“无论顾客走到哪里,都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我,退货换货也方便。”看过电影《雅马哈鱼档》的人,都对电影中扮演海仔的演员留下深刻印象,他就是第39号档口的个体户青年黎志强。拍《雅马哈鱼档》出名后,珠江电影制片厂又请他去拍其他电影。他本人郑重声明,他倾心于做个体户,不想当一个专业电影演员,接拍片任务一完成,仍然回来开档叫卖。还有那位第15号档位的个体户女青年彭婉霞,这是位艺途宽坦的新歌手。白天,她摆档或剪裁衣服;夜晚,登上灯光闪烁的歌台演唱。生活有无穷的乐趣,她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广东电视台为她录了像,武汉、上海等市都来邀请她去演出。当回忆过去时,她说:“刚摆摊时我害羞,觉得低人一等。我爱上艺术以后,心里充实多了,我感到生活多么美好。不管干什么,只要努力奋斗,都会有成就的”。27岁的个体户袁莉娜是搞加工熟料袋,但她的心灵深处还藏着一个秘密“学好英语,出国留学”。为攻读英语,几年里她总是半夜才睡下,结果,她以优良的成绩获准自费留学。临别之际,她说:“我是高第街这条‘小溪’的水珠儿,但我要流向太平洋彼岸,将来学成再回到高第街来。”高第街上的个体户就是这样,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迈开了人生旅途的步伐的。
当你来广州旅行时,别忘了去领略一下高第街多姿多彩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