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变成银行股的“寄主”


  今年,银行股的再融资热潮再次来袭。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年都采取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附属资本。其中,农行500亿元、中行320亿元的次级债已经发行完毕,建行800亿元、工行38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开始实施。仅仅这四家银行,再融资的金额就高达2000亿元。

  去年的A股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虽然表现最“熊”,但融资额却全球最“牛”。上市公司首发与再融资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1万亿元。其中,银行股的融资达到4270亿元,几乎占据着“半壁江山”,而银行股也为A股攀上全球融资额首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近几年来银行股的融资与再融资都堪称是“大手笔”,动辄数百亿的融资额,不是一般上市公司所能轻易达到的“高度”。

  银行股的巨额融资行为早已招致市场的广泛诟病,更值得关注的,则是诸多银行对于再融资表态的失信与食言。这其中不仅包括四大行中的相关银行,同样包括某些中小银行。如今年3月份时,建行行长张建国曾表示“建行今年肯定不会再融资”,然而仅仅3个月后的6月10日,建行即发布公告称:“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拟发行不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用于充实公司资本”。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银行股再融资热潮的出现,显然与日趋严厉的监管要求有关。《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以及中国银监会更加审慎的资本监管政策,使众多银行股面临着较大的资本金压力,其唯有通过再融资才能达标。

  另一方面,鉴于上市银行频频出现食言的现象,其在再融资的措辞上也越来越谨慎。从原先的“N年之内不会再融资”,变成了“不会实施股本融资”,在消除了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融资可能性的同时,也为其发行次级债融资留下了“余地”。这反映了上市银行的狡猾,更体现出其某种无奈的心态。

  事实上,除了四大行之外,其它挂牌的上市银行也都有再融资的计划。有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四大行在内,今年14家上市银行欲再融资的金额超过5000亿元。这显然不是个小数目,也说明上市银行真的“很差钱”。

  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被称为“寄生”。资本市场与上市银行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关系。

  欲“圈钱”就上市融资,“差钱”了就再将手伸向市场,是上市银行股的真实写照。当前的银行股,正步入“圈钱”——加速放贷——资本充足率不足——再“圈钱”——再放贷的恶性循环之中。依靠从市场中不断地再融资,从而满足监管要求,从而实现银行的正常运转,在这一过程中,股市成为上市银行不折不扣的“提款机”。

  一切都是银行股盈利模式过于单一惹的祸,资本市场变成上市银行“寄主”的根源亦正在于此。存贷差占银行收入的70%以及上市银行频频向市场伸手要钱的事实,至少说明在政策庇护下生存的银行,应该改变其现行的盈利模式,通过创新手段大力发展被寄予厚望的中间业务,以摆脱作为资本市场“寄生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