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论基础 寻求发展共识
王文平
一个组织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总是南辕北辙,那么想要取得进步就会比较困难。
回顾运作商会3年来的历程,总体还是比较有效率的。前期达成了几次共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由一盘散沙到抱团取暖、由抱团取暖到抱团取胜。在2008年金融危机对行业的损害的历史关头,人们很快达成了“抱团”的共识。
任何共识的形成,或是基于共同利益,或是基于共同信念。但我们应该承认,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在一些涉及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要形成共识这比初期难得多。这除了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匮乏外,发展理论基础薄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商会发展理论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既包括政商关系,也包括党政关系;既涉及物质文明建设,也涉及精神文明建设。而问题是我们如何将这种设计结合具体实践理论化、系统化,用以指导改革实践。
以企业家精神为例,我一直在倡导企业家精神,可是,难题在于,企业家精神不是号召一下就能“造”出来的。它固然需要一定的外部制度条件(尤其是保障企业家权益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文化支持,但在终极意义上,选择做商会,乃是一种与生俱来、发自肺腑、透彻灵魂的内生动力,是任何外部条件变化所不能剥夺、打垮、侵蚀的精神选择。这就是企业家的信仰,它决定企业家行为背后最深刻、最重要、最持久的驱动力与价值伦理,它回答“我为什么要办商会”、“我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办商会”、“我办商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办商会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样一些最基本又最核心的问题。
怎么思考这些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能决定商会能办多大,但是可以决定商会能够走多远,走多久;并且可以决定企业家在探索跋涉的遥遥时光和漫漫长途上,始终保有内心的充实。
当然,企业家的精神信仰,与所处时代、市场环境、社会文化、政经制度相关,脱离这些背景去谈企业家信仰的不足,也并不公允。事实上,如果我们的企业家都是些没有信仰理想的蝇营狗苟之徒,也不可能在30年间劈波斩浪建功立业。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要求。一个组织的成熟不仅在于其做事的高度,更在于其理论指导实践的娴熟。有了思想理论,人们就容易达成社会共识,就有了前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