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至少有30多个城市争先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笑话一样,最终造成地价、房价、各种商务成本上升,乃至生活成本上涨,反而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提高了当地民生成本。再次,我们注意到,一些城市为了建设金融中心已经开始大量违规建设金融机构,正在酿造新的金融风险。比如:各地风起云涌的各种山寨版证券期货交易所,如:什么艺术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文化产品交易所、五花八门的各类大宗商品交易所等。正在扰乱金融秩序,正在酿成新的风险点。 金融中心建设热,说到底是一种浮躁心理,是一种面子工程,是一种扭曲政绩观的变种。各级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应该密切关注金融中心建设热,引导一些城市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实体实业经济发展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一些城市只要经济建设上去了,经济发达开放了,金融中心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我国内地至少有30多个城市提出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其中,上海、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昆明、南宁和乌鲁木齐分别要建“泛亚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其余20多个城市,也雄心勃勃提出所在区域的“金融中心”(7月20日《人民日报》)。
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大家都有所耳闻。但是,全国竟然有30多个城市争先恐后建设,要不是《人民日报》白纸黑字报道,还以为是假新闻呢?
什么是金融中心?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城市或地区。可见金融中心并不是简单利用行政手段以及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把金融机构拉郎配一般集聚在一个地区或者城市而已,而是不但要有资本借贷、债权发行、外汇交易、保险、证券期货交易发达的机构而且还要有巨大的交易客户群体和人气。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般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服务业,而这个比例在上海也只有1%。可见,一些城市规划建设金融中心时,根本就没有弄清楚金融中心的概念。提出建立金融中心完全是主观臆想,随心所欲,盲目盲从。
从根本上来说,建设金融中心的提法就很值得商榷。纵观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不是起初依靠“规划”和“建设”而起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知不觉就成为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根本在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发达开放的对外贸易。金融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经济决定金融,有什么样的经济就决定有什么样的金融。当一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达到相当程度、开放到相当地步时,对金融服务必然提出内生要求。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交易、金融贸易自然而然地就接踵而至,金融中心地位也就慢慢形成了。这时不想成为金融中心都不行。伦敦、纽约就不用说了,新加坡、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完全是依赖于发达、开放的贸易自由港为基础而长期逐渐形成了金融中心的。并不是提前规划设计一个金融中心的模式,依靠建设就能建成金融中心的。有些人常常纳闷,为何美元是国际货币,英镑也曾经是国际货币,而其他货币比如人民币怎么就不能成为国际货币呢?这与金融中心一样都是依靠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说话的。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英国国际贸易量占全世界90%,也就是说,全球90%的国际贸易都在与英国发生关系,都在与英国做生意。那么,不使用英镑作为国际结算和国际储藏即国际货币又能使用什么呢?二战以后,美国坐上世界经济头把交椅,美国最高时占世界贸易量的80%,现在也在40%左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大部分贸易量都在与美国交易,即:都在与美国做生意,不使用美元又能使用什么呢?美元不成为国际货币,哪种货币能够堪以大任呢?因此,金融中心依靠“建设”是建不成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30多个城市拔苗助长式争先恐后规划建设金融中心百害而无一利。首先,容易把经济过度引导到金融虚拟产业、投机炒作上,容易弱化一地实体实业经济的发展,对一般的制造业产生一种挤出效应。使得一地经济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最终必然垮塌。其次,就像前几年中国180多个城市争先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笑话一样,最终造成地价、房价、各种商务成本上升,乃至生活成本上涨,反而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提高了当地民生成本。再次,我们注意到,一些城市为了建设金融中心已经开始大量违规建设金融机构,正在酿造新的金融风险。比如:各地风起云涌的各种山寨版证券期货交易所,如:什么艺术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文化产品交易所、五花八门的各类大宗商品交易所等。正在扰乱金融秩序,正在酿成新的风险点。
金融中心建设热,说到底是一种浮躁心理,是一种面子工程,是一种扭曲政绩观的变种。各级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应该密切关注金融中心建设热,引导一些城市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实体实业经济发展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一些城市只要经济建设上去了,经济发达开放了,金融中心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30多个城市争建金融中心折射啥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