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对时运和荣耀来说,也是如此。继《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一路顺风顺水、事业平步青云、声名日渐显赫的国内最炙手可热的财经作家吴晓波竟然在《吴敬琏传》中遇到了一次大范围的“狙击”。从表露“向吴敬琏八十大寿作一个小小致敬”的写作初衷到被怀疑“各取所需,拿老人家威望做文章”的不良动机,从指责“传记作品经不起推敲,纰漏不止、错误百出,是一本粗糙、仓促的‘快餐’传记”到回应“各个人的写作方法和方式不同。超过200小时的采访和集中精力三四个月完全可以写好一本传记”,从试图描绘“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该书的副标题)到被认为“故意拔高、过分美化,肖像反而更模糊了”,吴晓波万万没有想到,他为吴敬琏的发现和正名之旅,却惹来争议不断。
然而,我要说的是,其实我们都太过顾及传主吴敬琏本人,而忽视作为立传者的吴晓波了。它导致的结果首先是无知或不知,接着便是误读和偏见,再后来沦为苛责、批判乃至全盘否定。例如,曾担任吴敬琏私人助理长达9年的柳红连发《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为吴敬琏写传》、《吴晓波<吴敬琏传>的硬伤、软伤及其后果》两文,罗列吴晓波种种写作不严谨、粗陋和错讹之处。经梳理,其要点可归纳为:1、吴晓波未对任何一位吴敬琏的故旧、家人、同学、同事、学生做过采访,仅用对吴敬琏的20小时采访是“写不了传记的”;而其仅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写成传记并出版,也“实为羞耻之事”;2、写吴敬琏传,有三个问题必然要涉及:过去,思想的形成和演变;现在,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未来,历史的定位和评说。然而,这些部分吴晓波都没能写好,有些甚至还未曾触及。3,硬伤不少,软伤很多。前者如“媚俗拔高”传主、删除重要人物、编造情节和轻浮推理等,后者如动辄“划派站队”、忽视顾准而将吴敬琏列为“市场经济第一人”等,吴晓波对史实的不负责、对学术的不严肃,将助长以讹传讹的可能。
面对柳红的发难,吴晓波曾发表《答柳红对<吴敬琏传>的质疑》以作回应,称自己习惯于搜集好材料后集中时间快速写作,这种创作模式在财经协作领域也并不罕见;而中外传记史上,“从来不乏只采访传主一人、其余全靠文本资料、历史档案的传记。”这固然是事实,但效果上只能“见招拆招”,不能“终极绝杀”。吴晓波有自己的顾虑,就像吴敬琏从刚开始的“婉拒被作口述史”到后来的“接受面对面采访”再到现在的“不方便发表看法”,也有其难言之隐,只是某些场合不方便说罢了。要知道,吴晓波毕竟是一个畅销书作者,他的写作首先面向市场、服务大众,而非学者或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求学,还是在新华社工作过,吴晓波接受的是专业的新闻学训练,对经济学也就“边干边学”、皮毛而已——如今,硬是要求一个会整合材料、讲好故事的文字工作者去阐释、评述伟大经济学家思想的奥义,不亚于让习惯写记叙文的改写议论文,让写《明朝那回事》的人去改写《万历十五年》。
谁说《吴敬琏传》不能是公众版的,而非得是学术版的,如果偏好看后者,那位柳红的《吴敬琏传》或许更适合。如她所说,为写好吴敬琏的评传,她曾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甚至关于吴敬琏外祖父参加保路运动史借用了四川的大学图书馆资料。对于采访,不仅有吴敬琏的家人,还有吴敬琏的同学、同事、朋友、与父辈熟识或共过事的人,更有吴敬琏夫人周南的同事等等。另外,在担任吴敬琏私人助理的这段时期,也是柳红近距离接触、发现和理解吴敬琏思想历程的一次契机。不过话说回来了,柳红版的《吴敬琏》出版至今已有8年,试问有多少人读过,有多大范围的影响,身为当事人的吴敬琏又作何评价呢?并非意气用事,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参考、值得关注的点。
也有一些评论者认为,把吴晓波的《吴敬琏传》称为“吴敬琏经济观点集”要更为贴切些,除了第一部分“改良家族”是该书最可读的部分外,第二部分到第六部分就都是经济观点的梳理和评述了。“不知道是因为吴晓波难以把握庞杂的经济观点,还是在口述史中,吴敬琏讲出新意的地方太少。总之,这些内容对于平日关注经济的人来说,不太有吸引性了。”事实上,吴晓波也并非十分满意该部作品,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到最终完成书稿的今天,我仍然不能对自己满意,这块思想的深水区一定还有可以下潜的空间,那里更加的厚重、晦暗乃至危险,然而因为我的功力和勇气所不及,竟不能到达。”吴晓波还是诚实的,不是他不想写,是他“写不得”和“不得写”。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就像前面提到的,吴晓波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就其目前水平和能力而言,完全驾驭的也仅限于文字、素材,在深刻思想和深奥理论上火候明显不够。其二,吴敬琏的一生亲历了一个国家渴望独立、渴望富强并逐步实现的追梦过程,而他本人又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智囊人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政府幕僚”、“帝王师”),基于不言自明的原因,他的很多方面,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固然有诸多敏感、限制之处。对此,吴晓波也不好(或不敢)多说什么。
相对于其他经济学家传记中出现的要么资料汇编、要么观点整理、要么论文结集,吴晓波的《吴敬琏传》算是写出了“新意”——尽管这种叙事方式对熟悉吴晓波的人来说,不过是《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的风格重演,走的依旧是明显的“吴式风格”,但环顾国内,又有哪位财经作者能胜过吴晓波,画好吴敬琏的这幅大肖像呢?有失考究、不乏看点、带些戏说、效应明显——这就是聪明的具有商业头脑、写商业图书的商业化作家吴晓波及其畅销书系列。
吴晓波:《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中信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定价: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