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用电尖峰时刻正在来临,相对于去年的供需平衡局面,预计今夏华东地区最高用电负荷将达1.98亿千瓦,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电荒”正在逼近;但与此同时,仍有发电效率较高的电厂因发电指标的限制被迫闲置产能(据17日《第一财经日报》)。
一边是市场用电需求因季节高峰到来而持续增长,一边是市场供给不足但产能却仍有闲置,电力行业的这一状况凸显出的市场“怪圈”,与年初阶段煤、电企业合同价明显低于市场价引发煤企拖延合同履约有着根本的相同之处,其原因就是价格这一市场资源配置的最基本要素被人为扭曲,从而出现了一定的行业紊乱。
为防止通胀过快局面上演,发改委对煤、电、油、运等基础原材料价格实行了价格管制,但缘于不同的行业特点,管制的程度各不相同:
油价方面,因为存在着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机制,发改委“理论上”只在油价调整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决策权。
运价方面,国际、国内存在着不同的均衡价格,国际远洋与航空价格与世界高度接轨,国内物流运输业也基本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政府部门并无太多的决定权。
煤炭市场方面,国际与国内存在市场分割,在国内部分是计划与市场并存,合同价与市场价“双轨制”的存在,经常引发二者之间进行博弈。由于煤炭也是火力发电企业的基础原材料,这一双轨价格的存在成为引发电力行业、尤其是火力发电行业失范的原因之一。
受控程度最高的是电力行业,由于发电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据绝对控制地位,政府电价的行政管制因而最易于得到贯彻(至少在表面会如此)。但由于上游煤炭行业“市场”与“计划”博弈中“市场”占优、下游电价又没有转嫁出口的事实存在,使得火力发电行业在市场整体价格上涨推动之下,出现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现象,而失去生产与供给动力,这就是部分电力企业目前正在承受的困局。
除受制于成本上涨而主观不愿发电之外,部分发电企业产能闲置的原因,有还存在因“受配额限制拿不到发电权”,或者因为“手中无煤无法开工的现象”(见报道文章所述),这同时又显示出计划部门在进行制定与实施计划时经常会出现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而从更宏观层观来看,发电企业存在的问题凸显出的是“控胀”目标之下生产与消费(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应该承认,包括“行政管制”在内的宏观调控措施有着阶段性的充足的合理性,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纠结,管制的结果通常会使得价格受到扭曲而失去基础性的市场配置功能,虽然这一局面对下游产业有利,但长期而言对上游行业经及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这一矛盾显示出在“防通胀”与“保增长”之间进行平衡的艰巨性,而解决这一对矛盾,也正是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本文刊载于同日《证券时报》,略有删节
电荒与产能闲置共存凸显行政管制困局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