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乃成功之本


礼仪乃成功之本
文/著名服务营销专家梁芳
 
前言:
在欧洲,“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礼仪专家梁芳老师认为,礼仪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成功的通行证!
在欧洲,“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作为法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为了展示司法活动的威严性,保证审判活动能够合法有序地进行,总是既安排得庄严肃穆,又要求所有进入法庭的人员必须十分严格地遵守法庭纪律。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规规定,为了保证法庭的特有气氛和特殊秩序,开庭之前应由书记员当庭宣读法庭纪律。这些纪律包括:不准大声喧哗,未经审判长许可不准提问,未经法庭许可不准摄影、录像等等。
古代的法国法庭也有类似的规定,不过它不是当庭宣读,而是将其写在或印在一张长方形的“etiquette”即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作为其入庭后必须遵守的规矩或行为准则。
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才能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风范,才能保证文明社会得以正常维系和发展,所以,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礼仪”一词的涵义逐渐变得明确起来,并独立出来。首席礼仪专家梁芳表示,礼仪,确实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甚至可以说,礼仪——成功的通行证!
无论成功或失意你都需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你见到认识的人会微笑打招呼吗?
别人在说话时,你有专心听吗?
你对别人有意见时会三思之后、私底下再说吗?
你会诚恳的公开赞美别人吗?
你有克制自己不要提高嗓门、乱发脾气吗?
该说“谢谢”时你都有说吗?
你叫得出每一个同事完整的姓名吗?
你有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吗?
总之,懂礼仪是成功的基本要素。为什么这么说呢,礼仪讲师梁芳认为:礼仪是通向成功的道路,这不是说有了礼仪就能成功,但在成功的路上,礼仪的确有着很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应聘的时候,“头三分钟是关键”。因为招聘时不可能给一个应聘者很多的时间,但头三分钟内他举手投足间表现的气质,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法却可以看出他是否是就聘者需要的人。所以,除了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实践经验,还需要礼仪来美化个人。
成功=15%的知识技能+85%的人际关际。有那么一个哈佛大学设计的表格,它将人成功的要素分为三块:宏观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一个职业人需要具备上述三种能力,虽然地位不同、岗位不同,各种能力的构成不同,但是总的看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所占的比例相同。大概为:成功=15%的知识技能+85%的人际关际。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庸俗的拉关系,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礼节、礼仪。
在经济学家眼里,礼仪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心理学家眼里,礼仪是最能说服人的心理武器;在服务行业,礼仪是服务人员最正宗的脸谱……在礼仪专家梁芳(预定梁老师礼仪培训,请联系13838213914)看来,礼仪同样也是成功的保证!
既然说到了礼仪,使我想到了一个“张良因礼得兵书”的故事。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有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您怎么能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又一想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到桥下帮老人捡回了鞋子。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闻听此言心底更加不快:“你这老者,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但张良又转念一想,反正他是老人,再说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使之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大家想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礼仪铸就了张良的成功,由此可见,礼仪有多么重要。
礼仪专家梁芳老师还认为,礼仪是处理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学问,包括礼节、仪式、礼貌、风俗习惯等。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因此,懂得礼仪,将让自己的人生更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