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比较“两种马”的哲学思想的“特性”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本文说的“两种马”:第一种“马”指的是埋藏在文本中的原生形态的“马克思的世界观”和“马克思的历史观”而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的马克思哲学;第二种“马”指的是在我国教科书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进行对照比较的“两种马”。
第一种“马”,那是大家都可以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而读到、看到的原生概念:是“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和“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界定或命名。应当说,读者从恩格斯在这部书也读得、看得出,恩格斯在《终结》这部书,并没有将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和辩证法当做是“哲学”的理论体系去确立,而是将“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当做是脱离“哲学家们”的哲学体系,即消灭“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而“反映现实事物”的现实理论。因此,将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和“辩证法”而当做是“哲学家们”的“哲学体系”而确立“哲学基本问题”的既不是马克思、也不是恩格斯,而是上个世纪到本世纪的坚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两种路线、两种立场、两种观点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建构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们。
同时,我们从马与恩共同合作批判、揭穿产生、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所阐明的那是来源于“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在滋生出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就是产生无休止地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之争的思想根基。
这就说明,确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设置“两种哲学”路线或立场的“思维决定存在”和“存在决定思维”的原生概念的人,那决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而是列宁和斯大林,以及所有在解读列宁和斯大林的文本著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理论而解读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哲学家、学者。当然,其接受者那是所有从教科书而学习和考试的承认和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确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的“一般意识形态”的人们。
同时,只要我们重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揭穿产生和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部著作,那是可以读得出:马克思在这部著作在界定(由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名字而命名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的命名,那是用“唯物主义”去命名的。那就是大家在这部著作读得到、看得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生概念。
然而,我们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重大理论问题,是要搞清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思想观点?
那么,是不是要将马克思理论的重返“唯物主义”仍旧还是要从马克思批判、揭穿的“德国哲学的基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以及从“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以及“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等等的这些“抽象形式”的“抽象内容”,去理解、去解读马克思的重返唯物主义仍然是“哲学家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这究竟是不是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思想观点呢?
那么,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应不应该是当下展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前沿问题?当然,我们认为是的。
因为中国人研究马克思的原生形态的思想观点,是已经拥有了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话语权,在提供给哪些真正地想打开马克思文本的真实思想,究竟是在批判什么,在揭穿什么的原生形态的思想观点,的确是在文本中存在着。
因为大家都已经理解、明确了一个事实,列宁建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种路线、两种立场、两种观点而论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框架理论,那是在马克思文本的资料不全的时代、以及夺取无产阶级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精神而总结、归纳的,并由后世解读的原理观。
那么,这种“原理观”是不是马克思文本的原生形态的思想观点,对于当下已经拥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话语权的中国人来说,那是可以提出来怀疑的、来澄清的。
因为大家只要将时间和精力化在深读细研本国文字的《马恩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之后,是可以从深入地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来考证:马克思哲学理当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而运用辩证法去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思维工具。也就是说,只要大家下的功夫深,那是可以通过深读细研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真实思想,来全面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就能打开、找到由《中国人理解的马克思》的话语权的真实性。
实际上,当我们从产生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原生形态”的文本著作来看的话,那是列宁的一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书,以及列宁的一篇《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的框架理论而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而对立的两种路线、两种立场、两种观点的这一前提来摘取《终结》第二节开头的那句“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然而,我们只要从恩格斯的《终结》全书的四个章节的思想观点联系起来读:那么,从第一节的末尾而表明的“要批判地消灭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以及从第四节开头的那句:“鲍威尔、施特劳斯、费尔巴哈等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的立足地这一点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由此可见,“哲学家们”的“立足地”的“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终结》批判、揭露的对象和内容(本人在互联网上有专著供大家参考)。
理当说,“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那决不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这就是恩格斯在《终结》这本书阐明的真实观点。那么,马克思哲学或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地”即“哲学基本问题”,是不是要从“德国哲学的基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以及“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呢?
实际上,大家也从MEGA2的考证版而看出,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地”而理当是“另有出路”,决不是仍旧要去坚持“哲学家们”的立足地?那么,对于这个重大理论的前沿问题,是不是要引起那些想真实地理解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本文为了说明这一重大理论的必要性来“重读”或“回到”马克思文本的原生概念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对照比较“两种马”即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特性的本质区别是有一定意义和一定价值的:
第一种马,即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哲学,那是大家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之后的文本,能看得到的“原生概念”有以下这些:
“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及看得到的原生概念:“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等等的原生概念。
而且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以及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文本,在阐明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的“原生特性”有以下这些:
“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决不任意分割它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具体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观察”和“考察”;“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物质变化、物质结果、物质要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重新唯物”;“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现实事物的反映”等等的原生特性。
第二种马,即在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确立的原生概念和原生特性有以下这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唯物主义的特性”;“承认和回答”;“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反映论、决定论、先于论”;“一般共性”;“普遍存在”;“一般规律”;“辩证性看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等的原生的概念和特性。
由此可见,我们从第二种马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原生概念和原生特性,那就决不是第一种马即文本中存在的原生概念的原生特性。也就是说,第一种马即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哲学的原生概念和原生特性,已经在第二种马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原生概念和原生特性而不存在了。
那么,我国在教科书中还仍然坚持俄苏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就决不是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原生概念和原生特性。那么,在我国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还能不能姓“马”呢?当然不能。
实际上,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与在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现实中存在的特征和运用的范式,那是不是一样的?下面请大家看看以下的对照比较:
一,我们在文本中存在看到的“马克思的世界观”,那是给现实生活着的“现实的人”在创立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也就是通过“现实的人”在观察和理解现存事物,它们还是不是“现实的”;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那是给生活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来理解、认识其决定论和辩证性看法。
二,我们在文本中存在看到的“马克思的历史观”,那是给生活在自己的历史而考察“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存在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物质变化的物质结果存在的物质要素,来寻找“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事物”的“联系”和“根据”;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先于意识,而反对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先于物质的两种立场,而延伸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
三,我们在文本中存在看到的“马克思的辩证法”那是在用“世界观”的观察,以及用“历史观”的考察的运用方法,来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事物,并根据考察到的“经验的事实”来证明什么是现实事物,什么是现存事物之后,再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去肯定现实事物,去否定现存事物。也就是通过思维范式的否定到行动实践的否定,从而在现实中存在的展开去肯定的是比现存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用辩证性的看法来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四,关于马克思重返唯物主义的特性:是为了去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寻找能证明“改变事物的现状”的联系和根据,这才是马克思的重返唯物主义的意图和目的。也就是说,马克思重返唯物主义那是为了确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物质变化、物质结果的各种物质要素来证明“改变事物的现状”的正确性的现实观,而找到了在现实中存在的出路。然而,马克思重返唯物主义那决不是为了仍旧坚持“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抽象论;
然而,在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哲学唯物主义是立足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去确立的是两种路线、两种立场、两种观点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是在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确定的立场当做既证明是“正确”的,又当做证明是“错误”的准则、尺度。同时,是采用“辩证性的看法”来调解其中的矛盾。
那么,我们通过以上的四个方面的对照比较,就可以看到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那是对于生活在任何现实和任何历史的“现实的人”都是有其具体实际的运用价值的。
然而,在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纯粹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而在讲台上讲解的或考试的。
那么,请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专家、学者反思一下,是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表述的“解释世界”原理,在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呢?还是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哲学的原生概念的原生特性,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