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怎么爱看京剧,尤其是依依呀呀的青衣戏,更不耐全本看下来。但昨晚调台过程中偶然调到央视戏曲频道,刚好看到上海青年京剧演员史依弘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程派名剧《锁麟囊》,竟然差不多全本看了下来。一是因为,该剧主人公富家小姐薛湘灵在出嫁路上一段“春秋亭外风雨暴”,我以前就偶然听过,特别感人;二是因为,我对这出戏的故事情节——迭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以前并不太了解。
薛小姐、赵小姐,一富一穷,同日出嫁,途中遇雨,双双停轿,暂避于春秋亭。这个巧遇为整个故事提供了一个戏剧化场景,也为不同阶层的青年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相互了解的机会(尽管两人并未正面相见交谈)。伟大的人类同情,就可能在这样的机会中产生。薛湘灵的那段著名唱词是这样的: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哭嚎啕。
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这段唱词中,除了情境描述的文字之外,最打动我的,其实是这位富家女子的这样几句似乎参透人生的感悟:“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哭嚎啕。”
——这对于一位从小长在富贵之家,娇生惯养,从未了解社会,了解他人的小姑娘来说,非常不容易。我甚至觉得,它也许不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角色的真实性。因为,这种“顿悟”,表达得太成熟了,太透彻了。对于一个从小信息闭塞、思想简单的旧时富家女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它真的可能发生吗?
但作者——伟大的编剧翁偶虹还是让它发生了。生活的真实性在这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通过这个小女子之口表达一种永恒的人生感悟、一种永恒的人类同情,一种永恒的价值观。
这就是:人应当关怀那些在阶层上与自己不同,在境遇上不如自己的人。
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使富家女薛小姐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中,将自己嫁妆之一的锁麟囊赠给了对面破轿中因没有嫁妆又备受奚落而啼哭的赵小姐。因为——“我正富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分我一支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
由此也形成了下一步戏剧发展的线索:六年后登州发大水,薛小姐与全家失散,只身漂流外地,到富人家当老妈子,处境悲凉,正当面临主家责罚之时,却没想到,这一家女主人正是当年春秋亭接受她相赠宝囊的贫家之女……
作者所传送的观念,正是:富贵无常,人的命运无常,但人的善良、同情会得到果报。
当然,由于作者要通过本戏传达自己的观念,不免使剧中人物的表达过于成熟。比如,薛小姐要将锁麟囊赠给赵小姐时,丫唤梅香提醒她,老夫人做此锦麟宝囊是为了小姐求子的,不应该送人。小姐答道:
这都是神话凭空造,
自把珠玉夸富豪。
麟儿哪有神送到,
积德才生玉树苗。
小小的囊儿何足道,
救她饥渴胜琼瑶。
——这样的见识,真不是古代没出阁的小女子能够有的见识,也与薛小姐出阁前在家百般撒娇、不知他人辛苦,再三要求下人把各种嫁妆绣样换来换去形成反差。
我曾在过去的一篇剧评博文中写道:“多少世界优秀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感人,不是因为他们表现的人物是多么真实,而只是因为他们表达了普遍的人性和普遍的人的命运。”就这个戏来说,不管人物的真实性如何,戏曲表达的这样一种超跃角色的人类同情, 是感人的,也是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只要看到不同,就会引发思考;只要看到贫穷苦难,就会引发同情。这可能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机制和心灵反应。让我们珍视这种能力。人是人性本善的证明,也是人类进步的基因。
在这个意义上,贫富差别并不可怕;没有同情,没有相互理解,才是可怕的。
这也是这一出传统京剧的现代意义。
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哭嚎啕。
——这是人生中最动人的一刻时光,一种发生在年轻的心灵中的隐秘的顿悟,使一个人在精神上悄然上升了一个层次。也为本来就很美的薛小姐增添了一分动人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