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合资企业为何乐不起来?


  在需求旺盛时提供足够的产品,是任何一个汽车企业梦寐以求的,而在竞争对手遭遇意外困境时有足够的产品来趁火打劫,抢占对手的市场份额,这虽然听起来不那么君子,却是所有企业心中所愿。然而,事情往往就是不能如人所愿。

  尽管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大幅缩减,但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似乎正面临着近年来的最佳时机:多款极具竞争力的新品提升了品牌形象,丰田大规模召回成了反衬,日系车供应链在大地震中受损,市场份额下降,市场对大众合资企业的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然而,大众两家合资企业却苦于产能限制、供不应求,多款车型还要加价销售。

  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胡咏日前在海拉尔对媒体谈到:现在的情况是高尔夫没车,GTI没车,CC没车,全面吃紧,我们只好调整产品结构,把捷达减下来,但捷达也是肉,虽然利润不高,但在出租车市场上是主流车型,而出租车市场本来就很难进入,一旦退出,要再进去就很难了。

  佛山的一汽大众新工厂据说是已经批了,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投产是两三年以后的事,上海大众的新工厂也是如此。两家企业只好拼命挖掘现有产能。

  但现有产能可挖掘的余地已经非常有限,加班加点因涉及员工权利,也要受到德国大众工会的“关注”。

  按热销程度安排不同车型的产量,不就得了吗?那不过是局外人的一厢情愿。且不说刚才谈到的需要保持细分市场份额问题,从生产的可能性上看,一辆汽车有2万多个零部件,按车型档次和配置不同,进口件比重不同,即便整车厂为途观或奥迪Q5这样的加价车型挤出了产能,但远在欧洲的某个关键零部件工厂不能像我们这样加班加点,自身的产能也有限,还要满足大众、奥迪欧洲工厂不断创纪录的需求,扩大产能需要增加投入,也需要时间,而且还有次级零部件供应商能否跟得上的问题,自然无法解中国整车厂的燃眉之急。

  所以,产能不足的问题不单是整车厂的产能问题,而是包括零部件供应商产能及物流在内的一个体系问题,这是产业链最长的汽车行业的一大特点。而且,即便整个体系“按不同车型的热销程度”调整好了,但市场需求又变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尚不成熟的市场上尤为如此,结果产品供大于求,好不容易“调整”来的进口零部件被迫留在仓库,导致整车厂成本增加,供应商增加的产能也废了,这是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史登科曾向我描绘过的情景,这种风险在汽车产业尤为突出。

  那么,供不应求是不是厂家在玩“饥饿营销”?这基本上是一种传说,与正常的商业逻辑相悖。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有句名言:有车卖不掉很痛苦,没有车卖就更痛苦。实际上对厂家来说,在中国有需求没车卖,用户通常不会等你,转脸就奔竞争对手去了,这是最大的损失。至于加价销售,属于经销商行为,厂家拿不到一分钱,还要挨骂,更是冤大头。

  汽车的确不好做,也的确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从大众合资企业的案例看,明显是结构性过剩,必将迎来结构调整,而且目前7.6%的平均利润率虽高于3-5%的世界平均水平,却远低于房地产、金融、石化、IT等行业,且铁定要迅速走低,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以及里面的一些人利令智昏地疯狂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