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
昨天和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节。
我们那一代人,经历过高考并被高考改变了命运的人们,“高考”总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实在是因为在不怎么认同我们的下一代人面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炫耀,就只能用这段经历来自我安慰一番。今年高考的录取比率接近70%,而我们当年高考的时候,录取比率不到10%。那时的大学本来就不多,能够进入重点大学的,大多会以“精英”自许。这种自豪从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开始了,持续到中年还毫无衰减的迹象。
我的高中生活是在云南省泸西一中渡过的。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明确自己的使命就是参加高考并取得成功。现在回想起,高中三年的生活实实在在是地狱般的磨难。进校不久就根据中考成绩分快慢班,后来,快班的同学大多考上了大学,慢班的同学少数考上中专,没有升学的或者回农村务农,或者留在城镇“待业”。我实在不明白这种分班的意义,只知道分班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那时候快慢班的学生是不怎么来往的,快班的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慢班的学生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最初大家的差距其实不会很大,后来迥然不同的出路相当程度上是由这种制度带来的。
整个高中三年,一切都围绕着高考运转——尤其是文理分科以后。对于文理分科,当时有一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生常常被理科生看不起,因为在大家看来,文科成绩基本上就是靠死记硬背。我选择文科倒不是因为理科成绩不好,而是因为我相信考理科我只能上一般的大学,而考文科我可以上最好的大学。而且,我相信我命中注定就是要读书的,而学文科可以让我读很多的书——我这里说的“读书”是很狭义的读书。我当时的文科成绩比较好,对文科学习比较有信心。我参加过一些作文竞赛,得到过县里、州里、省里的嘉奖。我比较得意而且对我坚定信心有很大帮助的是,我的作文一直很好。那时的班主任老师教语文,他很认真负责,有一套应对高考的办法,他要求我们每半个月写一篇作文,优秀作文他会点评并作为范文保存下来。我写的作文大多成为范文。后来我弟弟上高中的时候,老师还经常拿我的作文来读。
高考之前的半年左右,气氛紧张得近乎窒息。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背书、做习题、做模拟试卷,周而复始,没完没了。因为学习紧张,我得了严重的失眠,不得不吃安眠药。父亲去看我的时候,看我瘦的不行,担心我能否挺过这个艰难的过程。为了解决我的营养问题,父亲还给我准备了煤油炉、煤油和鸡蛋,让我每天煎个鸡蛋补充营养。有个同学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也为了增强体质,练起了武术;我跟他练了一段,基本上学会了“少林十三抓”的套路。后来他又练起了气功,我就没有参加了,我不太相信那些我的朴素的科学常识解释不了的东西。那同学因为练气功出了点问题,大家都说是走火入魔。他后来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没有毕业就崩溃了。还有一位同学,有一天早上出早操的时候突然摔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这位同学的去世可能与先天遗传的心脏病有关,但我相信与高考的魔鬼训练更有关系。
我的个性总是有点怀疑和批判,这种个性对我的高考可能有所帮助。那时候老师们经常搜集模拟试卷,油印成册给学生练习或者背诵。我对这些东西不是很相信(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有点“适应性预期”的意味)。就我的理解,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技巧,而这一切都以课本为基础。做太多的练习可能会忽视基础知识,从而可能是一件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事情。因此,历史老师组织大家油印高考资料的时候,甚至组织大家小测验的时候,我一人呆在一座公园里安静地读课本。我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反复看,反复领会,反复回顾。读历史课本的时候,我会将历史事件情景化,这样效率很高,而且记忆深刻。除了课本,我还读了不少课外读物。高考的时候,我的历史成绩最好,总分只被扣了3分。
其实效率最高的是地理。教我们地理的杨老师是一个下放的右派,据说原来在州里当过官的。当然,这些都与我们无关。与我们有关的是,杨老师知识渊博,逻辑严谨,方法得当。上杨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每一次课在杨老师的娓娓动听的解说之中愉快度过,相关的知识已经牢牢记在脑海里。学得最苦的还是英语。我读初中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学过英语,进入高中阶段之后,与城里同学的差距很大。学习难度不仅在于起步低,更在于因为起步低带来的信心的缺乏。虽然经过努力基本上赶上了,但花费的代价实在太高太高。我的数学虽然没有学得很通,但高考成绩还比较理想,120分的总分拿了100分,对于没有花费多少工夫的我来说已经够满意了。
至今让我耿耿于怀的,甚至是改变我命运的,还是语文。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全校最好的,这是我选择文科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我对语文一直很有自信。高考之前的历次测验、模拟考试,我的语文成绩都是最好的。语文也是我自认为应对高考最放心的法宝。可是,高考前夜,因为紧张,因为兴奋,我整夜没有睡着。走进考场,摊开语文试卷的时候,头脑里一锅浆糊似的,总也兴奋不起来,总也理不清头绪。客观性试题还好说,依靠记忆来应付就可以了。遇到主观性试题,就乱了分寸。尤其是作文,那应该是我最拿手的;我相信当时我已经掌握了一套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了。可是,那一个早上,面对着试题,我只觉得莫名其妙的没有主张,没有思路。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胡说八道写了那篇作文的。我想,如果让我事后看看那篇自己的作文,我一定会觉得很丢人。结果,我最拿手的语文120分只考了88分,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
估分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分数没有什么信心。高考结束的那段时间,一方面是轻松——三年的艰苦磨难总算结束了,另一方面是沮丧——考砸了。也想过复读的,因为我想读的是最好的大学,而且我相信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那时候,复读也很普遍。参加我们那一届高考的一位老兄,从第一届高考以来,年年不缺席。可是,想到复读可能给家里带来的经济压力,更多的是想到备考的艰难困苦,只能接受现实。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没有完全死心,我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和经济系,第二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和政治经济学系,结果被北师大政治经济学系录取。
从我的高考到现在,二十七年过去了,高考还在一如既往地进行中。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作为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选择,高考的地位还没有被撼动。在市场化的背景之下,有一些变化可能是积极的。比如,录取率从我们时代的不到10%提高到今天的70%,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大学教育;再比如,由于市场本身提供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这可能意味着高考给高考参与者——考生及其家庭——带来的压力不再那么巨大。当然,这种积极的变化只能是渐进的。我们期待着一个没有痛苦的高考时代,但这只能寄望于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