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眼保健操”?谁都会说: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真的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其实,其有效性只是一种主观臆测。既然“眼保健操”的功效不明,为什么还能长期流行?数以亿计的人对自己一天两次“抹眼睛”的怪异行为的合理性为什么不产生怀疑?
“眼保健操”的益处至今没有得到科学证明,而孩子们一天两次用自己的脏手糟蹋自己眼睛的事实却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到。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项与邪教的练功操没什么两样的所谓的“眼保健操”居然在以传播科学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学校流行长达40年。没有人质疑、没有人反思、没有人批评。在当今的学校,存在就是合理的,权威就是正确的。人们安于现状,习惯于从众,适应于服从,变得没有主见、没有思想、没有独立人格。领导按文件发号施令,老师按部就班凭习惯做事,学生似乎患上了早衰症不再有好奇心不再有探究的兴趣不再有质疑的勇气。现实中,不要说“眼保健操”的科学性不会受到质疑,就是谎言被当作真理、谬论被当作圣经也变得司空见惯。
昨天看报,在一地方报纸的小记者版面,看到三十余篇小学生写的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也看不到孩子们的灵光闪现。尽是言不由衷的歌功颂德和老成世故的阿谀奉承。给人的感觉是,连拍马屁也拍得没有个性、没有创意。其中有几篇作文是写“家乡”的,写的全是家乡的“可爱”。不是说不可以写“可爱”。问题是家乡的“可爱”之处怎么都一模一样,写的都是汽车、高楼、马路、公园之类。我还以为这些小作者都生活在同一个小区,但他们的通讯地址又告诉我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学校就读。我们的教育就是如此神奇,能让不同的人产生同样的感受,能让不同的人写出同样的文章,能让不同的嘴巴说出同样的话。我真不明白,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怎么就看不到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堵、物价的上涨、贫富的差距?没有批评,就没有文学;没有反思,就没有思想;没有质疑,就没有个性;没有求异思维,就不可能有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没有独立人格,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成长。缺乏科学依据的“眼保健操”的流行反映出了人们科学质疑素质的欠缺,“雷同作文”的背后同样让人看到了当今教育对人的个性的扼杀。
孩子们在获得知识,但失去了质疑、批评、反思的能力;孩子们在获得考试的分数,但失去了创新、创造的可能。看来,要回答“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当从引导孩子“怀疑一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