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个人的遭遇》批语整理——说“完”《一个人的遭


《一个人的遭遇》批语整理

——说“完”《一个人的遭遇》未尽的话

1、刁有福在泥浆里躺了两天,是他老婆发现后叫人将其抬到医院的。刁有福身上的皮一块块剥落,浑身爬满蚂蟥,脖子冒血,腹胀如鼓,还有一口气。

批语:两天就是四十八个小时,四十八个小时之间没有一个人关心过他,四十八个小时之间没有一个人发现过他,只有蚂蟥陪伴着他。我们每个读者读到这里大概都会感到不寒而栗,可是当时那个情境就真的这样发生了。这就是人性?人性真的就这样冷漠?笔者读到这里,既不愿意相信没有一个人发现过他,也不愿意相信人性竟这般决绝与冷酷。但是当这些隐含在文本背后的寓意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笔者面前的时候,笔者最深切的感受却恰恰是人对于生命的漠视和麻木。在这里,虽然没有围观死刑犯被执行死刑时的看客,却也流露着作者对人心不古和世态炎凉的感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一下:如果我们对于一条生命居然这样看待,整个以生命为单体的社会将如何发展下去?

2、建议你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批语:现如今社会上地球人都知道“建议”,可是谁又真正懂得“建议”如果只落实在嘴上,那所有的“建议”又和空谈有什么区别?法律是神圣的,可是把法律“提高”到“建议”的地位上,究竟是贬低法律的地位呢还是夸大法律的作用呢?在笔者看来,法律和金钱一样,在现今社会上,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又是万万不能的。法律是当一切方法都穷尽之后仍然达不到涉事人心中的要求时被迫采取的一种途径。笔者认为,就刁有福这些事看,很多事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不通过法律以法律外的途径来解决。因为他的这些事情一旦走通过程序运作的法律途径,无论是时间、精力、财力,对于刁有福来讲都是一个无法弥补越陷越深的黑洞,可是办事人员却简简单单的一个建议,把整个本来看起来并不复杂的事情复杂化了,让刁有福为此而走了漫长的一条道路,这样的代价,谁来负担?

3、刁有福拄着拐棍去法院递上状纸的时候,法官哈哈一笑说,报纸是他们的喉舌,你不能告,何况我们的报纸最讲求事实。

批语:报纸是他们的喉舌,哪个又是刁有福的喉舌?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行为,让人怀疑法官的素质。报纸讲求事实,而现在的事实是,刁有福已经是拄着拐棍去法院了,这个事实又是哪家报纸讲了出来呢?

4、老婆说,你妈在村里好得意,听人说,她说她准会赢的,刁有福输定了。报社哪会输的?哪个有这个狗胆判报纸错了?报纸连庭都不出,气死你,法院敢叫报社派人出庭?你把他们咋整?把他的鸡巴扳得弯?

老婆说,说到底,是那个母老虎害了你。

“你说什么?你竟敢骂我妈?”

刁有福将身边的板凳顺手抓起来就砸过去。刁有福刚有点酒意——他因为要压刀口的伤痛,喝了点酒。他基本上是那种沾酒就醉的人,神情恍惚,心中憋闷,有点绝望,有点冲动,下了狠手。板凳砸过去,人就倒了,听见老婆身上喀嚓几声响,砸断了六根肋骨。

老婆在病床上写了离婚协议书。

批语:没有老婆就没有刁有福的生命。可是当老婆只是骂了刁有福的母亲“母老虎”三个字的时候,刁有福竟为了这三个字用身边的板凳砸断了老婆身上的六根肋骨并与老婆离了婚。比照前文刁有福的母亲在刁有福痛苦的时候不惜将其置于死地的做法,人情世态冷暖炎凉,尽绘于笔下,刁有福及其母亲与妻子的不幸赫然纸上,刺目耀眼。

5、上面又派了个书记兼厂长,此人是个酒鬼,喝酒时喜食咸鸭蛋。一个咸鸭蛋捅个小洞,往里挖了吃,据说越吃越香。是个喝小酒的角色,一个咸鸭蛋可喝半斤酒。他脑袋瓜子一转,说喝酒的人都应该喜食咸鸭蛋的,我们就腌制咸鸭蛋,叫龙缸咸蛋。把产龙缸的市陶器厂的龙缸都买下来,这龙缸咸蛋全出口到香港日本,可赚美元创汇。后来才知道那个造龙缸的厂长是他姨老表。

批语:这样的厂长居然来自“上面”的派遣,可见“上面”是一个什么状况了,“上面”的状况都是这样,“下面”的状况又能好到哪里呢?

6、可是,苦才刚刚开始。车行了不到一小时,就停住了。前面通知说高速公路封了路,路上有冰,前面已经出现车祸。车停在冰天雪地里,司机不开车,也就不发动汽车,车上更冷,苦苦地蜷在车里,三小时一换,一夜基本没睡,一次一次地冻醒。晚上雪更大,离春节只有三天了,腊月二十七了。

批语:看到这里,在想着作者创作谈里那些“目光的破碎”,想着作者“同情一点作用都没有”的感慨,想着作者“无娘的孩子天照应”的叹息,笔者的感觉是笔者发散型的感受似乎处处可以落笔,但分明更是处处无法落笔。年关将近,人人渴望温暖,人人渴望和家人团圆,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在与严寒做斗争,小说中的主人公却在为自己家人团聚而争取渺小的可能性,小说中以外的那些有着近乎同样遭遇的人呢?初夏的阳光在照耀大地,它能温暖我们身体,但它不能温暖我们阅读这篇小说时沉重的心灵。我突然想起了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我想说,这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无语凝噎”。

7、好歹在街道旅社对付了一晚,没了钱,大家一人买了个烤红薯当晚餐。

批语:虽然无法体味作者写这句话时的感觉,但我看到这里却有种黑色幽默的感受。“烤红薯”这三个字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虽然给刁有福卖红薯的人未必真的是那种不为民做主的官员,但是想到刁有福这些人在这样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能吃上烤红薯这样的晚餐,未尝不是他们对这些当官不为民做主的官员们的一种辛酸的发泄。

8、你说这刁民谁愿意做?

批语:没有人愿意做刁民,刁有福也不例外。但凡有一条活路,谁愿意穷折腾?所以如果社会上出现刁民,那一定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了,于是分析的问题一定要从另一个角度着手……

9、大家研究他是怎么脱出来的,他自己也说不清。说反正想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要绕十几个弯子。后来听人讲,这是艰深的拓扑学,被一个杀人犯自学成才研究出来了。可后来他被枪毙了,这项科研成果只好献给了阎王爷。

批语:不经意的一笔,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有一种人生的大悲剧模式:即人生达到最辉煌的一刻恰恰是在临死之前。《小说月报》第5期《一九七五年的春节》也是描绘了一个女人,当作者把一个空白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平台视为展示她生命价值的舞台时,冰面上的舞蹈却在冰窟窿中彻底终结。只不过当如此“艰深的拓扑学”被“枪毙”的他“献给了阎王爷”时,那种黑色幽默和烤红薯造成的黑色幽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设若那人如此有“才”,何苦今日之生命竟如轻烟一般散去了无痕迹?

10、辩护人代老师不是正儿八经的律师,不懂,想照几张法庭的照片,被法庭的人上去没收了相机,说他违背法庭纪律,当即宣布对其拘留七天。

批语:笔者读到这里,真想问一句:不是正儿八经的律师都知道为刁有福辩护,真正的律师呢?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律师为刁有福辩护么?难道真正的律师就知道看着律师费打官司么?

11、刁有福就是在那天被匆匆宣判的,判了两年半。

批语:“匆匆”两字极为传神,法院里的法官就是这样讲求法律效率的?

12、老人依然支持他,说,我关几天没事。你是工人的代表,那么多人声援你,证明他们事没做好,社会有怨气。我可惜帮不了你什么。于是给他写请求书。

批语:感动中国的人,感动中国的语言。我想这就是孟夫子所讲的“浩然之气”吧。

13、总批《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力透纸背的作品。他通过刁有福一个上访人员的遭遇,揭露了现实社会中报纸媒体不分青红皂白,急功近利地杜造情节、法院官员偏听偏信,在案情留有重大疑点时匆匆断案,不负责任、信访办官员遇事互相推诿,办事拖拖拉拉,小事复杂化的工作作风等重大问题。与其说刁有福最后拿到贷款的五万元重建酒坊,不如说是刁有福以单枪匹马之资为自己本应当获得的补偿正当讨回之努力与现实妥协的失败。笔者在反复阅读这篇小说之后,品味代老师所说的那番话,深觉那种任重道远的沉重与苍凉。他——刁有福的遭遇,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一些人的,它如果继续深化下去,或许将是一个时代的浓重的悲哀。